高速列车交会气动特性和动力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列车明线交会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学现状 | 第17-19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21-36页 |
| ·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21-29页 |
| ·流体控制方程 | 第21-23页 |
| ·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 ·数值方法 | 第24-26页 |
| ·滑移网格技术 | 第26-27页 |
| ·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27-29页 |
| ·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29-34页 |
| ·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高速列车Simpack模型 | 第30-31页 |
| ·Simpack模型的验证 | 第31-34页 |
| ·轨道激励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列车交会数值计算 | 第36-49页 |
| ·明线交会计算模型 | 第36-40页 |
| ·数学模型 | 第36页 |
| ·计算区域 | 第36-37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7-39页 |
| ·网格划分 | 第39页 |
| ·计算工况 | 第39-40页 |
| ·列车表面压力变化规律 | 第40-42页 |
|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40-41页 |
| ·列车交会压力波基本特性 | 第41-42页 |
| ·速度对明线会车压力波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等速交会 | 第42-43页 |
| ·静止交会 | 第43-44页 |
| ·交会速度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线间距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列车气动力变化规律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列车-隧道耦合数值计算 | 第49-63页 |
| ·计算模型 | 第50-53页 |
|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 | 第50-52页 |
| ·计算工况 | 第52-53页 |
| ·列车通过隧道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3-57页 |
| ·隧道及列车表面测点压力变化 | 第53-54页 |
| ·速度对隧道压力波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列车通过隧道气动力的分析 | 第56-57页 |
| ·列车隧道交会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7-60页 |
| ·隧道会车压力波特性 | 第57-59页 |
| ·隧道会车气动力特性 | 第59-60页 |
| ·列车三种运行情况的对比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3-71页 |
| ·气动载荷的加载 | 第63页 |
| ·列车运行平稳性分析 | 第63-68页 |
|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 第63-64页 |
| ·交会对平稳性的影响 | 第64-68页 |
| ·列车安全性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1页 |
|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