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 第14-18页 |
二、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8-23页 |
(一) 儒家思想 | 第18-21页 |
1、 以民为本 | 第19页 |
2、 刚正严明 | 第19-20页 |
3、 重义轻利 | 第20-21页 |
(二) 法家思想 | 第21-23页 |
1、 法自君出 | 第21-22页 |
2、 法存画一,国有常格 | 第22-23页 |
三、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主要内容 | 第23-35页 |
(一) 任用良吏 | 第24-27页 |
(二) 止绝“内降” | 第27-28页 |
(三) 务得慎刑 | 第28-30页 |
(四) 明正赏罚 | 第30-32页 |
(五) 防冤止滥,改革诉讼 | 第32-35页 |
四、 对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的基本评价 | 第35-39页 |
(一)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对宋朝法制建设的意义 | 第35页 |
(二)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的局限性 | 第35-37页 |
(三)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7-39页 |
五、 包拯刑事司法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9-44页 |
(一) 强化司法为民的观念是前提 | 第39页 |
(二) 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基础 | 第39-40页 |
(三) 培养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是关键 | 第40-41页 |
(四) 树立崇高的司法精神是核心 | 第41-42页 |
(五)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保障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