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五、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和谐警民关系的内涵及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 警民关系的内涵和属性 | 第15-17页 |
(一) 警民关系的内涵 | 第15页 |
(二) 警民关系的属性 | 第15-17页 |
二、 和谐警民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 第17-19页 |
(一) 和谐警民关系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和谐警民关系的特征 | 第18-19页 |
三、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一) 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四、 治理视角下的警民关系再造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一、 主体因素 | 第21-22页 |
(一) 公安机关及警察 | 第21页 |
(二) 社会公众 | 第21-22页 |
(三) 社会组织 | 第22页 |
二、 客观因素 | 第22-24页 |
(一) 价值理念存在偏差 | 第22-23页 |
(二) 市场经济不发达 | 第23页 |
(三) 非警务活动增加 | 第23页 |
(四) 全媒体时代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聊城市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现状及困境分析 | 第24-38页 |
一、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背景 | 第24页 |
二、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实践 | 第24-30页 |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警民和谐的思想基础 | 第25-26页 |
(二) 推动教育训练实战化,提高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能力 | 第26-27页 |
(三) 加强警民沟通互动,及时消除不和谐因素 | 第27-29页 |
(四)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第29-30页 |
(五) 建立与媒体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 第30页 |
三、 聊城市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困境分析 | 第30-38页 |
(一) 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二) 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第五章 聊城市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 第38-47页 |
一、 正确认识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战略地位 | 第38-39页 |
(一)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 第38页 |
(二)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38-39页 |
二、 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服务能力 | 第39-40页 |
(一) 加强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 第39-40页 |
(二) 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 第40页 |
三、 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和凝聚力 | 第40-42页 |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第40-41页 |
(二)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 | 第41-42页 |
(三) 构建和谐警营 | 第42页 |
四、 强化社会参与 | 第42-45页 |
(一) 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二) 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基层组织自治能力 | 第43-44页 |
(三) 完善警民互动机制,树立警察良好职业形象 | 第44-45页 |
五、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 第45-47页 |
(一)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 第45页 |
(二) 主动接受社会评判 | 第45页 |
(三)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 第45-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