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韩兰魁《两乐章交响曲》(作品21号)创作研究 | 第8-52页 |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与创作背景 | 第8-9页 |
一、 作曲家简介 | 第8-9页 |
二、 创作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结构特征 | 第9-31页 |
一、 作品宏观的结构 | 第9-10页 |
二、 作品微观的结构 | 第10-27页 |
三、 节奏特点 | 第27-30页 |
四、 总结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和声特征 | 第31-36页 |
一、 调性 | 第31-34页 |
1.五声调式 | 第31页 |
2.人工调式 | 第31-33页 |
3.调性重叠 | 第33-34页 |
二、 和声特征 | 第34-36页 |
1.平行音程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复调特征 | 第36-42页 |
一、 对比复调 | 第36-38页 |
1.旋律对比 | 第36-37页 |
2.节奏对位 | 第37-38页 |
二、 模仿复调 | 第38-39页 |
1.旋律模仿 | 第38页 |
2.扩大模仿 | 第38页 |
3.紧缩式自由模仿 | 第38-39页 |
三、 微型复调 | 第39-41页 |
四、 节拍对位 | 第41-42页 |
第五节 配器特征 | 第42-52页 |
(一)弓弦乐器的运用 | 第42-46页 |
(二)木管乐器组的运用 | 第46-47页 |
(三)铜管乐器组的运用 | 第47-48页 |
(四)打击乐器组的运用 | 第48-49页 |
(五)装饰性色彩乐器的运用 | 第49-52页 |
第二章 韩兰魁音乐作品背后的影响 | 第52-55页 |
第一节 相得益彰下带来的个性化符号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两乐章交响曲》(作品21号)对个人的启示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1.对《两乐章交响曲》(作品21号)创作技法的认识 | 第55页 |
2.韩兰魁创作的思维特点 | 第55-56页 |
3.音乐背后的哲学思想与艺术感知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