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一)历史机遇 | 第11-12页 |
(二)时代挑战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9页 |
·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 | 第14-17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9页 |
·基本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研究重点 | 第19页 |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社会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认知 | 第21-31页 |
·社会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学理依据 | 第21-24页 |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 | 第21-22页 |
·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 第22页 |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 第22-23页 |
·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 第23页 |
·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 | 第23-24页 |
·社会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结构体系 | 第24-26页 |
·目标规制体系 | 第24-25页 |
·动机生发体系 | 第25页 |
·教育导引体系 | 第25-26页 |
·社会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化过程 | 第26-31页 |
·理性认知阶段 | 第27-28页 |
·情感共鸣阶段 | 第28页 |
·价值认同阶段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实分析 | 第31-45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 第31-36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特征 | 第31-32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32-34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原则 | 第34-36页 |
·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呈现 | 第36-40页 |
·意志力不坚:个性情感鲜明丰富,但抗挫折能力偏低 | 第36-37页 |
·责任感不高:主体竞争意识突出,但集体观念淡漠 | 第37页 |
·价值内化不足:社会生活追求多元,但理想信念弱化 | 第37-38页 |
·社会行动不力: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但知行脱节严重 | 第38-39页 |
·社会意识不强:政治思想不断提高,但功利色彩明显 | 第39-40页 |
·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足原因 | 第40-45页 |
·教育环境的影响偏差 | 第40-41页 |
·教育主体的认同不足 | 第41-42页 |
·教育内容的情感失联 | 第42-43页 |
·教育对象的认知困惑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认同策略 | 第45-51页 |
·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认同目的论要求 | 第45-47页 |
·政治认同 | 第45-46页 |
·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 第46页 |
·国家(族)认同 | 第46-47页 |
·社会群体认同 | 第47页 |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认同方法论对策 | 第47-51页 |
·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进一步强化知识认同 | 第47-48页 |
·注重实践熏陶,培育心理意境,进一步深化情感认同 | 第48-49页 |
·重视导向引领,突出凝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价值认同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