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深水水道沉积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沉积物重力流搬运过程 | 第16-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3-2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3-25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内蒙古桌子山中奥陶统拉什仲组深水水道沉积 | 第26-4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30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26-27页 |
·奥陶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27-28页 |
·研究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演化 | 第28-30页 |
·地层与岩石学特征 | 第30-37页 |
·实测基千剖面描述 | 第30-33页 |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3-35页 |
·沉积环境分析 | 第35-37页 |
·岩相类型 | 第37-42页 |
·岩相1——基质支撑砾岩 | 第38-39页 |
·岩相2——中厚层砂岩夹页岩 | 第39-40页 |
·岩相3——规则薄层粉砂岩与页岩互层 | 第40页 |
·岩相4——不规则薄层粉砂岩与页岩互层 | 第40-41页 |
·岩相5——页岩夹薄—中层粉砂岩 | 第41-42页 |
·深水水道沉积特征 | 第42-45页 |
·孤立水道沉积 | 第42页 |
·复合水道沉积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广西田林地区中三叠统深水水道沉积 | 第47-61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7-51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47页 |
·三叠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47-50页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50-51页 |
·岩相类型 | 第51-56页 |
·岩相1——块状砂岩 | 第51-53页 |
·岩相2——中厚层砂岩夹页岩 | 第53-54页 |
·岩相3——薄—中层粉砂岩与页岩互层 | 第54页 |
·岩相4一薄—中层粉砂岩夹页岩 | 第54-55页 |
·岩相5——页岩夹薄层粉砂岩 | 第55页 |
·岩相6——滑塌角砾岩 | 第55-56页 |
·岩相组合类型 | 第56-60页 |
·岩相组合1——近端水道沉积 | 第56-58页 |
·岩相组合2——远端水道沉积 | 第58-59页 |
·岩相组合3——近端朵体沉积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 | 第61-83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61-66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61页 |
·区域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 第61-63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63-66页 |
·深水水道形态 | 第66-67页 |
·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特征 | 第67-76页 |
·块体搬运沉积 | 第67-69页 |
·水道 | 第69-71页 |
·堤岸 | 第71-72页 |
·朵体 | 第72-73页 |
·废弃水道 | 第73-74页 |
·决口扇 | 第74-76页 |
·深海泥质沉积 | 第76页 |
·深水水道类型 | 第76-80页 |
·孤立水道 | 第76-78页 |
·复合水道 | 第78-80页 |
·深水水道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充填演化 | 第83-94页 |
·深水水道沉积体系 | 第83-84页 |
·重力流流体性质的转换 | 第84-89页 |
·滑动、滑塌转换为碎屑流 | 第84-85页 |
·碎屑流转换为浊流 | 第85-87页 |
·沉积物重力流流态转换模式 | 第87-89页 |
·深水水道充填特征 | 第89-94页 |
·深水水道充填过程 | 第89-90页 |
·深水水道垂向充填模式 | 第90页 |
·深水水道充填演化 | 第90-94页 |
第6章 深水水道沉积成因机制 | 第94-101页 |
·主控因素分析 | 第94-98页 |
·古气候 | 第94-96页 |
·海平面变化 | 第96页 |
·构造活动 | 第96-97页 |
·物源供给 | 第97-98页 |
·深水水道沉积形成机制及沉积模式 | 第98-101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图版说明 | 第116-118页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118-121页 |
图版 | 第121-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