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南及周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震沉积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生物礁滩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关键技术 | 第16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成果认识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成果与认识 | 第1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4页 |
·工区位置 | 第20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0-22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 | 第24-39页 |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流程 | 第25-26页 |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第26-28页 |
·局部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 | 第26页 |
·淹没不整合层序界面 | 第26-28页 |
·长兴组层序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28-33页 |
·层序地层划分 | 第28页 |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特征 | 第28-33页 |
·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对比 | 第33-37页 |
·区域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 第33-35页 |
·建南三维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 | 第35-37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37-39页 |
第4章 长兴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9-56页 |
·典型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39-4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9-42页 |
·古生物特征 | 第42-43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43-44页 |
·地震相特征 | 第44-49页 |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49页 |
·沉积相特征分析 | 第49-56页 |
第5章 层序格架内区域沉积相展布 | 第56-68页 |
·典型单井相分析 | 第56-58页 |
·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层序格架内地震相分布 | 第61-63页 |
·层序格架内区域沉积相展布 | 第63-68页 |
·建南三维工区沉积相展布 | 第63-64页 |
·建南及周缘地区沉积相展布 | 第64-68页 |
第6章 生物礁滩地震沉积学研究 | 第68-96页 |
·提高分辨率处理 | 第68-72页 |
·地震多属性分析 | 第72-79页 |
·地震属性优选与分析 | 第72-76页 |
·多属性聚类分析 | 第76页 |
·波形聚类分析 | 第76-79页 |
·古地貌恢复 | 第79-82页 |
·等时地层切片 | 第82-85页 |
·地震沉积学解释 | 第85-96页 |
·地震沉积学解释流程 | 第85页 |
·长兴组时期地震沉积学解释 | 第85-93页 |
·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相演化 | 第93-96页 |
第7章 生物礁滩地质模型建立 | 第96-108页 |
·野外剖面生物礁滩模型建立 | 第96-97页 |
·地质背景及剖面简介 | 第96-97页 |
·台地边缘生物礁内部构成 | 第97-103页 |
·第一期生物礁组成特征 | 第97-98页 |
·第二期生物礁的构成特征 | 第98-101页 |
·第三期生物礁的构成特征 | 第101-102页 |
·三期生物礁对比 | 第102-103页 |
·滩的内部构造特征 | 第103-106页 |
·第一期滩的构成特征 | 第103-104页 |
·第二期滩的构成特征 | 第104-106页 |
·两期滩的对比 | 第106页 |
·台地边缘生物礁发育地质模型 | 第106-107页 |
·台地边缘浅滩发育地质模型 | 第107-108页 |
第8章 生物礁滩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 第108-147页 |
·储层地质特征 | 第108-116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08-110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110-112页 |
·储层类型及特征 | 第112-114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14-116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116-120页 |
·储层分布特征及其与礁滩沉积关系 | 第116-119页 |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带展布关系 | 第119-120页 |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 第120-125页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120-122页 |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 第122-125页 |
·储层反演与厚度预测 | 第125-133页 |
·岩石物理分析 | 第126-128页 |
·储层标定 | 第128页 |
·储层标定波阻抗反演结果分析 | 第128-131页 |
·建南三维工区长兴组储层厚度预测 | 第131-133页 |
·孔隙度预测 | 第133-137页 |
·孔隙度预测方法 | 第133-135页 |
·工区孔隙度预测 | 第135-137页 |
·分频反演 | 第137-140页 |
·生物礁滩分布预测 | 第140-143页 |
·建南三维区有利生物礁滩分布 | 第140-142页 |
·建南周缘地区潜在生物礁滩分布 | 第142-143页 |
·生物礁储层综合评价与优选 | 第143-147页 |
·生物礁储层综合评价参数选取 | 第143-145页 |
·生物礁储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区优选 | 第145-147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47-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