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33页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0-13页
  (一)选题依据第10-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范畴界定第13-19页
  (一)延安时期第13-14页
  (二)陕甘宁边区第14-15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5-19页
 三、研究现状第19-30页
  (一)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第19-21页
  (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分析第21-22页
  (三)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分析第22-27页
  (四)对“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学习和宣传研究”的分析第27-30页
 四、研究思路第30页
 五、研究方法第30-31页
 六、创新之处第31-33页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第33-78页
 一、前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第33-51页
  (一)五四时期: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第33-40页
  (二)建党和国民革命时期:初步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模式第40-46页
  (三)土地革命时期:艰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第46-51页
 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赋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特质第51-54页
  (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艰巨的时代使命第51-53页
  (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阔的实践平台第53-54页
 三、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地区的早期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第54-61页
  (一)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思想基础第55-57页
  (二)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组织基础第57-60页
  (三)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群众基础第60-61页
 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第61-70页
  (一)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第62-65页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线第65-70页
 五、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70-78页
  (一)共产国际与中共的互动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第70-73页
  (二)共产国际“七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发展条件第73-75页
  (三)共产国际的解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发展契机第75-78页
第三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第78-96页
 一、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时期第78-84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第78-82页
  (二)哲学大众化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导第82-84页
 二、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时期第84-92页
  (一)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84-88页
  (二)全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第88-92页
 三、党的七大至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化时期第92-96页
  (一)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任务第92-93页
  (二)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化发展第93-96页
第四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第96-135页
 一、人民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力量第96-110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科学内涵第96-100页
  (二)延安时期“大众”主体的生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高潮第100-110页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第110-123页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主体的形成第110-116页
  (三)中国共产党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第116-123页
 三、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第123-135页
  (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第124-128页
  (二)知识分子群体从“化大众”主体向“大众化”主体的嬗变第128-135页
第五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第135-160页
 一、全面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第135-139页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135-137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容的结构分析第137-139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第139-148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第139-142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第142-148页
 三、毛泽东思想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第148-153页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148-150页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第150-153页
 四、党的政策策略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第153-160页
  (一)党的政策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第154-156页
  (三)党的政策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第156-160页
第六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第160-215页
 一、系统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160-174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基本条件第160-166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第166-170页
  (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辩证互动第170-174页
 二、创建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平台第174-198页
  (一)干部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第174-184页
  (二)社会教育: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的主阵地第184-190页
  (三)国民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的主阵地第190-198页
 三、构架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第198-215页
  (一)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导渠道第199-207页
  (二)文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第207-215页
第七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第215-228页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第215-221页
  (一)批判和清算教条主义错误,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215-216页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实践第216-217页
  (三)构建大众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的通俗化转变第217-219页
  (四)创建多层次的教育渠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第219页
  (五)融入实践,实现情感交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第219-221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第221-228页
  (一)要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第221-222页
  (二)要坚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第222-224页
  (三)要坚持通过关注和改善民生来落实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第224-225页
  (四)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发展第225页
  (五)要坚持对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第225-228页
结语第228-229页
参考文献第229-237页
致谢第237-238页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第238-239页
附表第239-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及其与现实自我差异的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