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8页 |
·自我概念的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 第15-17页 |
·自我概念单维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自我概念多维理论模型 | 第16-17页 |
·网络虚拟自我 | 第17-23页 |
·网络虚拟自我的界定 | 第17-18页 |
·网络虚拟自我的呈现工具 | 第18-20页 |
·互联网的特点与网络虚拟自我的形成 | 第20-21页 |
·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 | 第21-22页 |
·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 | 第22-23页 |
·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 | 第23-28页 |
·自我差异的主要理论和发展 | 第23-26页 |
·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差异 | 第26-28页 |
·自我差异的测量 | 第28-30页 |
·Q分类法 | 第28-29页 |
·非限定词法 | 第29页 |
·问卷法 | 第29-30页 |
·自我差异与情绪的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Higgins的自我差异情绪效应理论 | 第30-31页 |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的差异与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1-32页 |
·时间自我的差异与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2-33页 |
·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与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3页 |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33-36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 第34-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理论意义 | 第36页 |
·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2 青少年现实自我和网络虚拟自我的内容及结构分析 | 第38-46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青少年网络虚拟和现实自我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6-57页 |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4 青少年网络虚拟和现实自我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57-65页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讨论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5 青少年现实自我、网络虚拟自我及其自我差异的发展特点 | 第65-82页 |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研究假设 | 第65页 |
·研究方法 | 第65-68页 |
·研究结果 | 第68-7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6 青少年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卷入影响负性情绪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 第82-95页 |
·研究目的 | 第82页 |
·研究假设 | 第82页 |
·研究方法 | 第82-84页 |
·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7 加工深度范式和随意编码范式下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 | 第95-106页 |
·研究目的 | 第95页 |
·实验一 | 第95-100页 |
·研究假设 | 第95页 |
·研究方法 | 第95-98页 |
·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实验二 | 第100-102页 |
·研究假设 | 第10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0-102页 |
·结果分析 | 第102页 |
·讨论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8 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对情绪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 | 第106-1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06页 |
·研究假设 | 第106页 |
·研究方法 | 第106-110页 |
·结果分析 | 第110-114页 |
·讨论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9 综合讨论 | 第117-124页 |
·综合讨论 | 第117-122页 |
·《青少年网络虚拟和现实自我量表》的编制及其测量学指标 | 第117-118页 |
·青少年现实自我、网络虚拟自我的结构 | 第118-119页 |
·青少年现实自我、网络虚拟自我及其自我差异的发展特点 | 第119-120页 |
·青少年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网络卷入与负性情绪的中介效应 | 第120-121页 |
·加工深度范式和随意编码范式下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 | 第121页 |
·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 | 第121-122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2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122-124页 |
10 总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附录部分 | 第137-153页 |
附录一WAI开放式问卷 | 第137-140页 |
附录二:青少年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量表(部分正式问卷) | 第140-142页 |
附录三: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部分) | 第142-143页 |
附录四: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部分) | 第143页 |
附录五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部分) | 第143-144页 |
附录六 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部分) | 第144-145页 |
附录七 社交焦虑量表 | 第145-146页 |
附录八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部分) | 第146-147页 |
附录九:中文网络成瘾量表(部分) | 第147-148页 |
附录十 Yong网络成瘾判断 | 第148-149页 |
附录十一 研究七实验一指导语与实验材料(部分) | 第149-150页 |
附录十二 研究七实验二指导语与实验材料 | 第150-151页 |
附录十三 研究八实验指导语与实验材料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