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一、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及其制定过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公民和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19-21页 |
一、 公民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20页 |
三、 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基本因素 | 第20-21页 |
四、 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实现方式 | 第21页 |
第三节 公民参与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7页 |
一、 人民主权思想 | 第21-22页 |
二、 社会契约论 | 第22-23页 |
三、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24页 |
四、 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理念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取得的成果和发展 | 第27-32页 |
一、 传统公民参与制度在不断完善 | 第28页 |
二、 合法性提升明显助推公民参与发展 | 第28-29页 |
三、 参与渠道和形式愈加丰富 | 第29-30页 |
四、 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广泛发展 | 第30-31页 |
五、 非政府组织(NGO)的参政日趋活跃 | 第31页 |
六、 信息时代公民参与制度的构建倍受关注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一、 公众参与相关法律细则不足 | 第32页 |
二、 公民参与制度存在细节缺陷 | 第32-34页 |
三、 公民参与“搭便车”心理依然普遍 | 第34-35页 |
四、 决策体制障碍不利于公民广泛参与 | 第35-37页 |
五、 信息时代公民参与缺乏自我约束力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第一节 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制约 | 第38-39页 |
一、 小农意识影响参与热情 | 第38页 |
二、 对权力既崇拜又疏远的矛盾心理 | 第38-39页 |
三、 重权威轻民主的行政文化 | 第39页 |
第二节 政治体制因素的制约 | 第39-42页 |
一、 民主政治体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二、 权力主体间利己的权力寻租造成的阻力 | 第40-41页 |
三、 传统维稳的决策和官员晋升制度下政府消极推动公民参与 | 第41页 |
四、 国家和商业机密范畴扩大化造成的阻力 | 第41-42页 |
五、 行政权力分散的阻力 | 第42页 |
第三节 经济体制和教育水平因素的制约 | 第42-44页 |
一、 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关注导致公民对政治参与表现冷漠 | 第42页 |
二、 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参与主体需求和意识的差别 | 第42-43页 |
三、 教育水平差异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对策研究 | 第44-54页 |
第一节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公民参与能力建设 | 第44-46页 |
一、 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意识 | 第44-45页 |
二、 在基层和社会民主实践中培育公民文化 | 第45-46页 |
三、 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46页 |
第二节 加快参与制度化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政策议程的渠道 | 第46-50页 |
一、 健全法制,保障参与 | 第47页 |
二、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具体性制度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增强政府的回应能力以提升公众参与的热情 | 第50-54页 |
一、 增强回应主体能力建设 | 第51-52页 |
二、 优化政府回应渠道建设 | 第52页 |
三、 完善政府回应保障体系建设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