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寒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技术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 ·西藏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 第11-12页 |
| ·西藏的能源现状分析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室内热环境改善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 ·室内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热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室内热环境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8-30页 |
| ·建筑室内热环境 | 第18-19页 |
| ·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 | 第18-19页 |
| ·人体与环境热交换理论基础及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 第19-23页 |
| ·人体与环境热交换 | 第19-20页 |
|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 第20-22页 |
| ·人体热舒适方程 | 第22-23页 |
|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 ·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标准 | 第25-28页 |
| ·ASHRAE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 ·ISO7730评价标准 | 第26页 |
| ·我国室内热环境热舒适评价标准及相关设计指标 | 第26-28页 |
| ·本文拟采用的改善设计标准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西藏高寒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特征研究 | 第30-46页 |
| ·工作站的地区概况 | 第30-32页 |
| ·地理位置 | 第30-32页 |
| ·既有建筑的现状 | 第32-36页 |
| ·既有建筑的形态特点 | 第32-35页 |
| ·既有建筑基本设计和构造特征 | 第35页 |
| ·工作人员的居住生活情况 | 第35-36页 |
| ·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现场实测及分析 | 第36-45页 |
| ·室内热环境调研的意义 | 第36页 |
| ·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 ·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 第37-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研究 | 第46-68页 |
| ·调研地区与中、低海拔影响舒适度的因素的差异 | 第46-47页 |
| ·舒适度环境影响差异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服装热阻的差异 | 第47页 |
| ·新陈代谢率的差异 | 第47页 |
| ·当地工作人员的活动特点分析 | 第47-48页 |
| ·室内热舒适温度参考值 | 第48-50页 |
| ·既有建筑的分析研究 | 第50-55页 |
| ·既有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优点与不足分析 | 第50-51页 |
| ·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优点与不足分析 | 第51-55页 |
| ·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适宜技术措施分析研究 | 第55-67页 |
| ·工作站建筑整体规划布局改善研究 | 第55-57页 |
| ·室内热环境改善被动式设计策略提出 | 第57页 |
| ·围护结构保温蓄热改善技术措施 | 第57-61页 |
| ·适宜的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策略 | 第61-66页 |
| ·采取改善措施后太阳房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模拟分析研究 | 第68-87页 |
| ·模拟软件的选择和模拟的流程 | 第68-70页 |
| ·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68-69页 |
| ·模拟分析的流程 | 第69-70页 |
| ·Ecotect模拟分析 | 第70-86页 |
| ·气象条件分析 | 第70-74页 |
| ·改善前后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改善前后建筑日照数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 ·改善前后建筑室内温度对比分析 | 第76-83页 |
| ·改善前后建筑全年空调采暖能耗分析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语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录一 室内热环境调研问卷 | 第94-96页 |
| 附录二 部分实测数据 | 第96-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