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8页 |
| 绪论 | 第18-2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心力衰竭病因 | 第18页 |
|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心力衰竭防治现状 | 第19页 |
| 2 课题设计 | 第19-21页 |
| ·课题的结构及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 ·第二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 第21页 |
| ·第一部分研究的创新性 | 第21页 |
| ·第二部分研究的创新性 | 第21页 |
| 3 实验条件 | 第21-22页 |
| 第一部分 | 第22-50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2-34页 |
| 1 自身抗体 | 第22-30页 |
| ·抗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 第22-25页 |
| ·抗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 第22-24页 |
| ·抗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 | 第24-25页 |
| ·抗心肌肌钙蛋白 I 抗体 | 第25-26页 |
| ·抗肌球蛋白抗体 | 第26-27页 |
| ·抗线粒体自身抗体 | 第27-28页 |
| ·抗 M7 自身抗体 | 第27页 |
| ·抗腺嘌呤核苷酸转运蛋白抗体 | 第27-28页 |
| ·抗 Na-K-ATP 酶自身抗体 | 第28页 |
| ·抗热休克蛋白 60 自身抗体 | 第28-29页 |
| ·IC53 基因自身抗体 | 第29-30页 |
| 2 自身抗体作为临床靶点治疗心力衰竭 | 第30-33页 |
| ·免疫吸附治疗 | 第30-31页 |
| ·免疫调节剂治疗 | 第31-32页 |
| ·药物治疗 | 第32-33页 |
| 3 展望 | 第33-34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4-48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 ·样本来源 | 第35页 |
| ·入选标准 | 第35-36页 |
|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 ·数据采集和血样采集 | 第36页 |
| ·随访 | 第36-37页 |
| ·终点事件 | 第37页 |
| ·统计学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 ·标本采集 | 第37页 |
| ·特殊试剂 | 第37页 |
| ·一般试剂 | 第37-38页 |
| ·试验溶液配制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 ·试验步骤 | 第39页 |
| ·抗体阳性判断标准 | 第39-40页 |
| 2 结果 | 第40-41页 |
| ·入选对象临床特征 | 第40页 |
| ·试验结果 | 第40页 |
| ·IC53 基因自身抗体与终点事件的关系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46页 |
| 4 附表及附图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创新性 | 第49-50页 |
| 第二部分 | 第50-68页 |
| 第一篇 研究内容 | 第50-66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 ·文献检索 | 第51页 |
| ·入选研究标准 | 第51页 |
| ·入选研究质量评估 | 第51-52页 |
| ·研究终点 | 第52页 |
| ·数据采集 | 第52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52-53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53-57页 |
| ·入选研究 | 第53-54页 |
| ·文献检索结果 | 第53页 |
| ·入选研究的基线特征 | 第53-54页 |
| ·入选研究质量 | 第54页 |
| ·荟萃分析结果 | 第54-57页 |
|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荟萃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 ·次要的终点的荟萃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 ·安全终点(出血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 第56-57页 |
| ·发表偏倚 | 第57页 |
| 3 讨论 | 第57-60页 |
| 4 附图及附表 | 第60-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创新性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94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