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龟兹乐部考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绪论 | 第13-19页 |
| 1、选题意义和选题目的 | 第13页 |
| 2、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隋唐宫廷音乐的发展背景 | 第19-29页 |
| ·隋朝宫廷音乐 | 第19-22页 |
| ·隋朝雅乐 | 第19页 |
| ·开皇乐议 | 第19-20页 |
| ·隋朝七部乐与九部乐 | 第20-21页 |
| ·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与土龟兹 | 第21-22页 |
| ·唐朝宫廷音乐 | 第22-26页 |
| ·唐朝雅乐 | 第22页 |
| ·唐朝九部乐与十部乐 | 第22-23页 |
| ·唐朝坐、立部伎 | 第23-25页 |
| ·太常四部乐 | 第25-26页 |
| ·西域音乐的兴盛及其原因 | 第26-29页 |
| ·西域音乐的兴盛 | 第26-27页 |
| ·胡乐在隋唐的兴盛是历史的延续 | 第27页 |
| ·隋唐统治阶级与异族血缘相关的特殊喜好 | 第27-28页 |
| ·唐代音乐机构中先进的教习活动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隋唐之前龟兹乐的发展 | 第29-35页 |
| ·龟兹乐发展的历史环境 | 第29-32页 |
| ·龟兹概况 | 第29-30页 |
| ·丝绸之路对龟兹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龟兹与佛教 | 第31页 |
| ·龟兹乐器与天竺乐器 | 第31-32页 |
| ·汉唐间龟兹乐的东传 | 第32-35页 |
| ·两汉时期——萌芽期 | 第32-33页 |
| ·北魏时期——官方途径传播 | 第33-34页 |
| ·北周时期——由和亲引起的进一步深入 | 第34页 |
| ·隋唐时期——与中原音乐之交融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隋唐龟兹乐部述考 | 第35-55页 |
| ·史料中对龟兹乐部的记载 | 第35-36页 |
| ·隋唐龟兹乐部几种乐器的发展规律 | 第36-38页 |
| ·弹筝 | 第36-37页 |
| ·鼓类 | 第37-38页 |
| ·龟兹乐主要乐器的使用情况 | 第38-43页 |
| ·气鸣乐器:筚篥横笛笙箫 | 第39-40页 |
| ·弦鸣乐器:琵琶五弦竖箜篌 | 第40-41页 |
| ·膜鸣乐器: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腰鼓鸡娄鼓 | 第41-42页 |
| ·体鸣乐器:铜钹贝 | 第42页 |
| ·龟兹乐队性质及其功能 | 第42-43页 |
| ·龟兹乐的歌曲、舞曲 | 第43-44页 |
| ·善善摩尼 | 第43-44页 |
| ·婆伽儿 | 第44页 |
| ·小天 | 第44页 |
| ·疏勒盐 | 第44页 |
| ·隋唐时期龟兹乐舞蹈 | 第44-49页 |
| ·狮子舞 | 第45页 |
| ·胡旋舞 | 第45-46页 |
| ·胡腾舞 | 第46-47页 |
| ·柘枝舞 | 第47-48页 |
| ·泼寒胡戏 | 第48-49页 |
| ·龟兹乐舞的风格 | 第49-50页 |
| ·服饰 | 第49页 |
| ·舞蹈特征 | 第49-50页 |
|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及其音乐理论 | 第50-51页 |
| ·苏祗婆及其身世 | 第50-51页 |
| ·苏祗婆五旦七调 | 第51页 |
| ·余论 | 第51-55页 |
| ·宋代龟兹乐的发展状况 | 第51-52页 |
| ·龟兹乐与新疆木卡姆音乐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