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8页 |
| 1. 群体遗传学 | 第13-14页 |
| ·群体遗传学的发展 | 第13-14页 |
| 2. 群体遗传学中影响贝类基因频率的因素 | 第14-15页 |
| ·遗传漂变 | 第14页 |
| ·基因流 | 第14页 |
| ·突变 | 第14-15页 |
| ·选择 | 第15页 |
| ·群体演化地理和历史因素 | 第15页 |
| 3 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和发展 | 第15-18页 |
| ·同工酶标记技术 | 第15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 | 第15-16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 | 第16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 | 第16页 |
| ·微卫星DNA(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 | 第16-17页 |
| ·单核昔酸多态性(SNP)标记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四种海水珍珠贝类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18-51页 |
| 第一节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四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18-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材料 | 第18-19页 |
| ·方法 | 第19-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DNA提取结果检测 | 第22页 |
| ·PCR扩增结果检测 | 第22-23页 |
| ·ABI-3130遗传分析仪结果 | 第23-24页 |
| ·群体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 3 讨论 | 第26-27页 |
| ·马氏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26页 |
| ·哈迪温伯格平衡 | 第26-27页 |
| ·遗传分化 | 第27页 |
| 第二节 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ra)的分子标记开发及五个野生珠母贝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27-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 ·DNA提取结果检测 | 第32页 |
| ·ABI-3130遗传分析仪结果 | 第32-33页 |
| ·微卫星位点在5个群体中的遗传统计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 3. 讨论 | 第35-36页 |
|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页 |
| ·哈迪温伯格平衡 | 第35-36页 |
|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36页 |
| 第三节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DNA提取结果检测 | 第39-40页 |
| ·毛细管电泳仪分析结果 | 第40页 |
| ·微卫星位点在三个群体中的遗传统计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43页 |
| ·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43页 |
| 第四节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 Roding)的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3-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DNA提取结果检测 | 第45-48页 |
| 3 讨论 | 第48页 |
|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48页 |
| ·哈迪温伯格平衡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48页 |
| 4 结论 | 第48-51页 |
| ·材料的处理 | 第48-49页 |
|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引物应用 | 第49页 |
| ·关于哈迪温伯格平衡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