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义利观及其评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论文结构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 2 荀子义利观的形成 | 第12-25页 |
|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 第14页 |
|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14-15页 |
| ·荀子义利观的思想渊源 | 第15-20页 |
| ·荀子义利观对孔子义利思想的吸收 | 第16-18页 |
| ·荀子义利观对管仲义利思想吸收 | 第18-19页 |
| ·荀子义利观对墨子义利思想的吸收 | 第19-20页 |
| ·荀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荀子的天人观 | 第20-22页 |
| ·荀子的人性论 | 第22-24页 |
| ·荀子的隆礼思想 | 第24-25页 |
| 3 荀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5-34页 |
| ·义利之别 | 第26-27页 |
| ·义利之辨析 | 第26-27页 |
| ·义利之关系 | 第27页 |
| ·荀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 ·人生而有欲 | 第27-28页 |
| ·隆礼以导欲 | 第28-29页 |
|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 第29-30页 |
| ·荀子义利观的特点 | 第30-34页 |
| ·荀子义利观的务实性 | 第30-32页 |
| ·荀子义利观的实践性 | 第32-33页 |
| ·荀子义利观的辩证性 | 第33-34页 |
| 4 荀子义利观评析 | 第34-45页 |
| ·荀子对孔孟义利思想的发展与扬弃 | 第34-36页 |
| ·荀子对孔子义利思想的发展 | 第34-35页 |
| ·荀子对孟子义利思想的扬弃 | 第35-36页 |
| ·后世对荀子义利观的发展 | 第36-41页 |
| ·韩非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与扬弃 | 第37-38页 |
| ·《礼记》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 | 第38-39页 |
| ·王充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 | 第39页 |
| ·王夫之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与发展 | 第39-41页 |
| ·荀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 ·荀子义利观立论基础的局限性 | 第41页 |
| ·荀子义利观实现途径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 ·荀子自身的局限性 | 第42页 |
| ·荀子义利观的当代意义 | 第42-45页 |
| ·“义利并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43-44页 |
| ·“见利思义”是实现个体道德的途径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