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18页 |
| ·“人际关系”及“人际关系和谐”的概念 | 第13-16页 |
| ·人伦与人际关系 | 第13-14页 |
| ·人际关系和谐 | 第14-15页 |
| ·孟子的“人和”概念 | 第15-16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6-18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产生的经济条件 | 第16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产生的政治条件 | 第16-17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产生的思想条件 | 第17-18页 |
| 3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32页 |
| ·五伦关系及其准则 | 第18-23页 |
| ·父子有亲 | 第18-19页 |
| ·君臣有义 | 第19-21页 |
| ·夫妇有别 | 第21页 |
| ·长幼有序 | 第21-22页 |
| ·朋友有信 | 第22-23页 |
| ·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要求 | 第23-27页 |
| ·仁爱 | 第23-25页 |
| ·舍生取义 | 第25-26页 |
| ·良知良能 | 第26-27页 |
| ·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 | 第27-32页 |
| ·“求放心”的修养论 | 第28-29页 |
| ·养“浩然之气” | 第29-30页 |
|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 第30-32页 |
| 4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评析 | 第32-40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的价值 | 第32-33页 |
| ·追求“和谐”的价值导向 | 第32页 |
| ·追求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第32-33页 |
| ·注重修养践履 | 第33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6页 |
| ·重血缘关系 | 第34页 |
| ·重等级观念 | 第34-35页 |
| ·政治伦理一体化 | 第35-36页 |
| ·孟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 第36-40页 |
| ·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 | 第37-38页 |
| ·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 第38-39页 |
| ·有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后记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