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状况 | 第14-19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农村留守儿童 | 第14-15页 |
| ·亲子关系 | 第15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状况 | 第15-19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类型 | 第16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 | 第16-17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特点 | 第17-19页 |
| 3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分析 | 第19-31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19-26页 |
| ·道德成长受到影响 | 第19-22页 |
| ·家庭归属感的建立受到制约 | 第22-23页 |
| ·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 | 第23-25页 |
| ·感恩品质的养成受到抑制 | 第25-26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 ·社会关注度缺乏 | 第26页 |
| ·亲子关系的失谐和亲情的淡漠 | 第26-27页 |
|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偏离 | 第27-28页 |
| ·学校及老师的重视度不够 | 第28-29页 |
|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脱节 | 第29-30页 |
|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 第30-31页 |
| 4 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伦理关怀及其作用 | 第31-42页 |
|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关怀的表现 | 第31-35页 |
| ·社会伦理关怀 | 第31-32页 |
| ·家庭伦理关怀 | 第32-33页 |
| ·学校伦理关怀 | 第33-34页 |
| ·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伦理关怀 | 第34-35页 |
| ·传统亲子关系伦理关怀对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借鉴作用 | 第35-37页 |
| ·促进亲子间的相互关怀 | 第35-36页 |
| ·促进亲子间的人格平等 | 第36页 |
| ·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 | 第36-37页 |
| ·伦理关怀对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37-42页 |
| ·社会伦理关怀对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37-38页 |
| ·家庭伦理关怀对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38-39页 |
| ·学校伦理关怀对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39-40页 |
| ·自身伦理关怀对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40-42页 |
| 5 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的调适 | 第42-48页 |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调适的原则 | 第42-43页 |
| ·关爱和幸福原则 | 第42页 |
| ·慰藉和尊重原则 | 第42-43页 |
| ·公平和公正原则 | 第43页 |
| ·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的调适策略和途径 | 第43-48页 |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 | 第43-44页 |
| ·建立层级农村留守儿童监管体系 | 第44-45页 |
|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疏导作用 | 第45-46页 |
|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调适能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后记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