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11页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9-11页 |
2 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 第11-17页 |
·产业转移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产业转移的内涵 | 第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1页 |
·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 | 第11-12页 |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雁型模型论 | 第12-13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3-14页 |
·内部化理论 | 第14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4页 |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技术梯度转移理论 | 第15页 |
·产业转移与国际投资的研究 | 第15-16页 |
·对国内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与现状 | 第17-25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 第17-22页 |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 | 第17-19页 |
·中部地区的资源基础 | 第19-20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20-22页 |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22-25页 |
·中部地区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第22页 |
·中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东部地区投资的主要方向 | 第22-23页 |
·拥有产业特色与其相配套的地区最能吸引东部地区投资 | 第23-25页 |
4 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可能转移的产业类别分析 | 第25-30页 |
·区域聚集指数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5 可持续发展产业承接点选择的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可持续发展产业的选择指标体系 | 第30-35页 |
·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原则 | 第30-31页 |
·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5页 |
·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 第35-36页 |
·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 第36-38页 |
6 可持续发展产业承接点选择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 第38-47页 |
·指标与样本数据说明 | 第38页 |
·各指标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38-46页 |
·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7 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对策 | 第47-51页 |
·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产业的空间对策 | 第47页 |
·加快城市圈和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 第47页 |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给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47页 |
·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产业的产业对策 | 第47-48页 |
·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准确找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点 | 第47-48页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平台 | 第48页 |
·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48页 |
·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产业的企业对策 | 第48-49页 |
·实现企业集团化的战略 | 第48-49页 |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 第49页 |
·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制度对策 | 第49-51页 |
·健全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机制,打造一个良好的承接环境 | 第49页 |
·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A:江西省 36 个产业 14 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原始数据 | 第55-58页 |
附录 B:江西省 36 个产业 14 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 第58-60页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第60-61页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第6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