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的研究:社会距离理论视角--以沈阳市北四台子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身份转换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3页 |
三、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一)社会距离理论 | 第13-14页 |
(二)社会距离理论的实证研究 | 第14-15页 |
(三)小结 | 第15-16页 |
四、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访谈资料的获取过程 | 第16-17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 第18-23页 |
一、社会经济变化 | 第18-20页 |
(一)就业方面 | 第18-19页 |
(二)消费方面 | 第19-20页 |
二、社会关系网络变化 | 第20-21页 |
三、社会文化变化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带有情绪的向往:社会距离感较弱 | 第23-29页 |
一、日常生活 | 第23-25页 |
(一)饮食 | 第24页 |
(二)穿着 | 第24页 |
(三)交通 | 第24-25页 |
(四)娱乐 | 第25页 |
二、职业转变 | 第25-26页 |
三、社会关系网络 | 第26-27页 |
(一)“血缘”为主的关系网络 | 第26-27页 |
(二)“业缘”为主的关系网络 | 第27页 |
四、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双重身份的模糊不定:社会距离感较强 | 第29-35页 |
一、日常生活方式及价值观 | 第30-32页 |
(一)生活方式 | 第30-31页 |
(二)价值观 | 第31-32页 |
二、职业选择 | 第32页 |
三、社会关系网络 | 第32-34页 |
(一)社区活动的参与 | 第32-33页 |
(二)与市民的交往程度 | 第33-34页 |
四、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无奈的接受:社会距离感最强 | 第35-38页 |
一、制度方面 | 第36页 |
二、文化方面 | 第36-37页 |
三、自身方面 | 第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被访者名单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