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清肺消炎丸抗炎、平喘活性物质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6页
 第一节 气道炎症疾病-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第16-19页
     ·哮喘第16-17页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第17-18页
     ·气道重塑与哮喘和COPD第18-19页
 第二节 气道炎症疾病的靶点与网络第19-25页
     ·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炎症反应第19页
     ·多种刺激因素诱导的气道炎症反应第19-22页
     ·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第22页
     ·参与调控的炎症介质第22-23页
     ·参与调控的转录因子第23-25页
 第三节 气道炎症疾病的治疗药物第25-29页
     ·西药治疗第25-27页
     ·中药治疗第27-29页
 第四节 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29-31页
     ·复方中药的整体化学物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第29页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的协同作用机理第29-30页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第30页
     ·有效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第30-31页
 第五节 清肺消炎丸第31-34页
     ·清肺消炎丸方解第31-32页
     ·清肺消炎丸中各味药的简介第32-34页
 第六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案第34-36页
第二章 清肺消炎丸化学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预测第36-52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主要仪器第36-37页
     ·试剂第37页
     ·样品制备第37页
     ·UPLC-Q/TOF分析第37-38页
     ·可吸收药物成分的计算预测第38页
     ·作用靶点预测第38-39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39-47页
     ·清肺消炎丸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9-42页
     ·清肺消炎丸中可吸收成分的预测第42-46页
     ·潜在作用靶点及通路的预测分析第46-47页
 第三节 讨论第47-50页
 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清肺消炎丸体内外抗炎药效研究第52-70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52-59页
     ·主要仪器第52-53页
     ·试剂与材料第53页
     ·样品制备第53-54页
     ·动物第54页
     ·菌株培养第54页
     ·动物分组及给药第54-55页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死亡率第55页
     ·HE染色第55页
     ·ELISA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及血浆的炎症因子第55-56页
     ·细胞培养第56-57页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共转染第57页
     ·细胞实验分组及给药第57页
     ·细胞炎症因子及NF-κB活性检测第57-58页
     ·Western blot分析第58-59页
     ·统计学分析第59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59-65页
     ·清肺消炎丸对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第59-60页
     ·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第60-61页
     ·清肺消炎丸对肺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第61-62页
     ·清肺消炎丸对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第62-63页
     ·清肺消炎丸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第63-64页
     ·清肺消炎丸对NF-κB激活的影响第64页
     ·清肺消炎丸对IκB-α降解的影响第64-65页
 第三节 讨论第65-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清肺消炎丸抗炎活性物质的筛选第70-86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70-75页
     ·主要仪器第70-71页
     ·试剂与材料第71-72页
     ·样品制备第72页
     ·细胞培养第72-73页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共转染第73页
     ·细胞实验分组及给药第73页
     ·NF-κB荧光活性检测第73-74页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第74页
     ·UPLC条件第74页
     ·UPLC分段样品的制备及活性检测第74页
     ·质谱条件第74-75页
     ·统计学分析第75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75-81页
     ·清肺消炎丸各萃取层抑制NF-κB激活的作用第75-76页
     ·液相条件及质谱条件的优化第76-77页
     ·清肺消炎丸正丁醇层抗炎活性化合物筛选第77-79页
     ·清肺消炎丸中NF-κB抑制活性物质的的定性分析第79-80页
     ·清肺消炎丸中NF-κB抑制剂的活性验证第80-81页
 第三节 讨论第81-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清肺消炎丸中活性成分间的协同抗炎作用研究第86-102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86-92页
     ·主要仪器第86-87页
     ·试剂与材料第87-88页
     ·细胞培养第88页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共转染第88页
     ·细胞实验分组及给药第88页
     ·NF-κB荧光活性检测第88页
     ·real-time PCR分析第88-91页
     ·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第91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91-92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92-98页
     ·清肺消炎丸中活性单体协同抑制NF-κB研究第92-93页
     ·清肺消炎丸干预炎症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第93-95页
     ·清肺消炎丸中的有效成分对炎症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第95-96页
     ·p38/JNK/ERK-MAPK通路蛋白水平的验证第96-98页
 第三节 讨论第98-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清肺消炎丸平喘活性物质的筛选第102-120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102-107页
     ·主要仪器第102-103页
     ·试剂与材料第103-104页
     ·UPLC-Q/TOF样品制备第104页
     ·UPLC条件第104页
     ·UPLC分段样品的制备第104页
     ·质谱条件第104页
     ·细胞培养第104-105页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共转染第105页
     ·细胞给药第105页
     ·β_2-AR荧光活性检测第105-106页
     ·动物第106页
     ·豚鼠离体平滑肌实验第106页
     ·统计学分析第106-107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107-115页
     ·清肺消炎丸中协同β_2-AR激动剂增效物质筛选第107-110页
     ·牛蒡子苷元对麻黄碱β_2AR激动活性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第110-111页
     ·麻黄碱和牛蒡子苷元配伍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研究第111-114页
     ·牛蒡子苷元对forskolin激活作用的影响第114-115页
 第三节 讨论第115-118页
 小结第118-12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4页
 第一节 总结第120-122页
     ·整体化学物质组研究第120-121页
     ·体内外的药效评价第121页
     ·有效成分的快速筛选第121页
     ·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研究第121-122页
 第二节 展望第122-124页
     ·质量控制第122页
     ·有效成分的全面筛选第122页
     ·协同配伍作用的深入研究第122-123页
     ·难入血成分的药理研究第123页
     ·中药复方现代化开发的趋势第123-124页
创新点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产物中α-糖苷酶抑制剂的发现与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用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菇类抗氧化成分以及该成分在氧化应激中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