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元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元代“春秋左传”学兴起的渊源背景 | 第16-36页 |
第一节 早期“春秋左传”学的发展演变 | 第16-27页 |
一、经传并进到《左》学之兴——汉魏“春秋左传”学 | 第16-20页 |
二、以《左》为尊到舍传求经——唐代“春秋左传”学 | 第20-24页 |
三、“春秋左传”学的政治化——宋代“春秋左传”学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元代“春秋左传”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27-36页 |
一、儒学在元代的发展 | 第28-30页 |
二、元代的科举与学校 | 第30-32页 |
三、夹缝中生存的儒生 | 第32-36页 |
第二章 元代“春秋左传”学的时空分布与思想倾向 | 第36-54页 |
第一节 重要学者及其著作概述 | 第36-42页 |
一、元代前期“春秋左传”学(1234 年-1315 年) | 第36-40页 |
二、元代后期“春秋左传”学(1316 年-1368 年)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元代“春秋左传”学地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 第42-48页 |
一、南盛北衰 | 第42-46页 |
二、浙、赣、皖为学术中心 | 第46-47页 |
三、书院地理分布与元代“春秋左传”学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元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的思想倾向 | 第48-54页 |
一、以“胡学”为尊的治经思想 | 第48-50页 |
二、朱学与元代《春秋》经传学 | 第50-51页 |
三、元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的其它思想倾向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元代叙事文学对《左传》的接受 | 第54-83页 |
第一节 元代戏曲对《左传》的文学接受 | 第54-72页 |
一、对《左传》叙事观念的继承 | 第54-55页 |
二、文学素材的撷取 | 第55-58页 |
三、对《左传》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58-66页 |
四、对《左传》写人艺术的继承与重构 | 第66-72页 |
第二节 元代小说对《左传》的接受 | 第72-77页 |
一、文言小说 | 第72-75页 |
二、讲史话本 | 第75-77页 |
第三节 元代叙事散文对《左传》的接受 | 第77-83页 |
一、散文中的存史意识 | 第77-79页 |
二、文道并重的思想观念 | 第79-81页 |
三、议论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元代“春秋左传”学的整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 第83-87页 |
第一节 元代“春秋左传”的整体特征 | 第83-85页 |
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 第83-84页 |
二、思想倾向分化明显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元代“春秋左传”学的历史地位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 第94-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