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引言 | 第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 文本 | 第10-11页 |
(二) 参读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有关文本参读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 有关文本参读材料的研究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文本参读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情况 | 第19-32页 |
一、文本参读材料的选择 | 第19-30页 |
(一) 文本参读材料的来源 | 第21-22页 |
(二) 文本参读材料选择的目的 | 第22-30页 |
二、文本参读材料的呈现方式 | 第30-32页 |
(一) 呈现的媒介 | 第30-31页 |
(二) 呈现的程度 | 第31页 |
(三) 呈现的主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文本参读的原因 | 第32-37页 |
一、教学的客观现实性需要文本参读 | 第32-34页 |
(一) 教参具有局限性 | 第32-33页 |
(二) 知识具有相关性 | 第33页 |
(三) 教师个人解读具有局限性 | 第33-34页 |
二、阅读教学中文本参读有多种优势 | 第34-37页 |
(一) 以一篇带动多篇 | 第34页 |
(二) 提供相关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 第34-36页 |
(三) 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教学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文本参读的策略 | 第37-44页 |
一、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文本参读做到“对症下药” | 第37-38页 |
二、考虑文本参读材料的质量,促进意义建构 | 第38-39页 |
三、考虑课时因素,调整文本参读材料的数量、时机、呈现方式 | 第39-40页 |
四、创设适于文本参读的教学情境 | 第40-41页 |
五、加强文本参读协作与会话的教学过程 | 第41-42页 |
六、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文本参读进行阅读训练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