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2-25页 |
·引言 | 第12页 |
·羊口疮病毒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病原学及其分类 | 第12-13页 |
·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3-15页 |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毒力因子 | 第16-19页 |
·ORFV 的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蛋白 B2L 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表位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25-36页 |
·材料 | 第25页 |
·病料来源、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主要器材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9页 |
·病毒分离 | 第25-26页 |
·分离株的鉴定 | 第26-29页 |
·电镜观察 | 第26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 | 第26页 |
·PCR 鉴定 | 第26-28页 |
·TCID50 测定 | 第28页 |
·家兔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28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6页 |
·病原体电镜观察结果 | 第30-31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 | 第31页 |
·TCID50 测定 | 第31页 |
·家兔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31-32页 |
·回归实验 | 第32-34页 |
·B2L 和 F1L 基因鉴定及进化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52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细胞、细菌和实验动物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44页 |
·蛋白 B2L 的表达与纯化 | 第37页 |
·免疫小鼠 | 第37-38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检测抗体效价 | 第38-39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9-40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第40-41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 第41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 第41-42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及初步纯化 | 第42-43页 |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初步纯化单抗 4E2 的效价测定 | 第43页 |
·4E2 的纯化及浓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2E4 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2页 |
·蛋白 B2L 的诱导表达、纯化结果 | 第44-46页 |
·抗原和血清最佳工作浓度的确立 | 第46-47页 |
·小鼠免疫血清抗体效价检测 | 第47页 |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47-48页 |
·单抗的大量制备及初步纯化 | 第48-49页 |
·2E4 效价的测定 | 第49页 |
·2E4 特异性鉴定 | 第49-52页 |
第四章 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实验 | 第52-56页 |
·材料 | 第52页 |
·毒株、细胞和动物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2E4 的中和试验 | 第52-53页 |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6页 |
·中和试验 | 第53-54页 |
·免疫荧光检测 ORFV 在感染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6-61页 |
·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56-57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7-59页 |
·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实验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