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3-27页 |
·前言 | 第13页 |
·牛大肠杆菌致病性 | 第13-18页 |
·黏附素 | 第14-17页 |
·肠毒素 | 第17-18页 |
·大肠杆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磺胺类 | 第19-20页 |
·氨基糖苷类 | 第20-21页 |
·氯霉素类 | 第21-23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 | 第23-25页 |
·SSH 技术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3页 |
·SSH 的技术原理 | 第23-24页 |
·SSH 的优缺点 | 第24页 |
·SSH 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牛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27-39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菌株 | 第27页 |
·酶和试剂 | 第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29页 |
·病料的采集 | 第28页 |
·细菌分离培养 | 第28页 |
·大肠杆菌的提纯及纯培养 | 第28页 |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28-29页 |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29-32页 |
·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29-30页 |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30-31页 |
·氯霉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6页 |
·大肠杆菌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磺胺类耐药情况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情况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大肠杆菌氯霉素类耐药情况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牛源 ETEC 强毒株基因组差异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39-55页 |
·材料 | 第39-41页 |
·实验菌株 | 第39页 |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引物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8页 |
·SSH 实验菌株的选取 | 第41页 |
·实验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41-42页 |
·基因组的酶切 | 第42-43页 |
·Adapter 连接 | 第43页 |
·连接效率检测 | 第43-44页 |
·第一次杂交 | 第44-45页 |
·第二次杂交 | 第45-46页 |
·PCR 扩增 | 第46-47页 |
·消减效率的 PCR 分析 | 第47页 |
·连接载体 | 第47-48页 |
·转化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2页 |
·致病力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Tester 和 Driver 组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49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和酶切结果 | 第49-50页 |
·接头连接结果 | 第50页 |
·第二次 PCR 结果 | 第50-51页 |
·消减效率 PCR 分析结果 | 第51页 |
·消减基因文库的构建与克隆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牛源 ETEC 基因组差异基因分析 | 第55-67页 |
·材料 | 第55-56页 |
·菌株 | 第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差异基因引物 | 第55-56页 |
·方法 | 第56-59页 |
·差异基因的测序 | 第56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56-58页 |
·差异基因的分析 | 第58页 |
·差异基因的分布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64页 |
·测序结果 | 第59页 |
·Southern 杂交结果 | 第59-60页 |
·差异基因同源序列检索结果 | 第60-63页 |
·差异基因分布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关于测序和 southern 实验 | 第64-65页 |
·关于序列同源性检索 | 第65页 |
·关于差异序列分布研究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