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水”喻的哲学意境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水”字溯源 | 第9-10页 |
二、孔孟的“水”喻 | 第10-11页 |
三、《道德经》中的“水”喻 | 第11-14页 |
第一章 《道德经》“水”喻的哲学意境 | 第14-27页 |
一、“水”喻不同于“水”本原论 | 第14页 |
二、“水”的多个面相 | 第14-17页 |
(一) 清浊并吞 | 第14-15页 |
(二) 随方亦圆 | 第15-16页 |
(三) 上波下静 | 第16-17页 |
(四) 变化无穷 | 第17页 |
(五) 渗透扩散 | 第17页 |
(六) 生存至宝 | 第17页 |
三、《道德经》“水”喻包含的哲学理念 | 第17-24页 |
(一) 自然 | 第17-19页 |
(二) 无为 | 第19-20页 |
(三) 包容 | 第20页 |
(四) 柔弱 | 第20-21页 |
(五) 转化 | 第21-22页 |
(六) 居下 | 第22-23页 |
(七) 利万物 | 第23页 |
(八) 不争 | 第23-24页 |
(九) 不盈 | 第24页 |
四、《道德经》“水”喻包含的哲学理念与孔孟的同异 | 第24-27页 |
(一) 水之动静 | 第25页 |
(二) 水之无为 | 第25-26页 |
(三) 水之就下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道德经》“水”喻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 第27-36页 |
一、“上善若水”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至善的价值准则 | 第27-28页 |
(一) “谦于众人之下”的意识 | 第27页 |
(二)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管理角色 | 第27页 |
(三) “以柔克刚”的管理要素 | 第27-28页 |
二、无为管理的智慧 | 第28-31页 |
(一) 无为而无不为 | 第29-30页 |
(二) 无为管理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 | 第30页 |
(三) 无为管理的应用 | 第30-31页 |
(四) 无为管理的价值评估 | 第31页 |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企业管理和谐智慧 | 第31-34页 |
(一) 竞争和不争 | 第31-32页 |
(二) “居善地”: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 | 第32页 |
(三) “心善渊”:用包容之心吸纳他人建议 | 第32页 |
(四) “与善仁”:用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 第32-33页 |
(五) “言善信”:做自己所说,行自己所言 | 第33页 |
(六) “政善治”:善于协调内部关系 | 第33页 |
(七) “事善能”:善于发挥长处,收获最大功效 | 第33-34页 |
(八) “动善时”:善于判断形势、把握时机 | 第34页 |
四、守柔与企业的柔性管理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道德经》管理思想的意义 | 第36-38页 |
一、《道德经》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的主要差异 | 第36页 |
二、《道德经》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6-37页 |
三、《道德经》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