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柟的理学思想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吕柟的生平及著作 | 第9页 |
(二) 吕柟理学的研究概况及不足 | 第9-12页 |
(三) 时代思潮背景 | 第12-13页 |
1、程朱理学的衰颓 | 第12页 |
2、阳明心学的异军突起 | 第12-13页 |
(四) 吕柟的学术传承 | 第13-16页 |
1、师承河东学派薛瑄 | 第13-14页 |
2、吕柟的学派归属问题 | 第14-16页 |
一、吕柟理学思想的特色 | 第16-19页 |
(一) 力行实践 | 第16-17页 |
(二) 以天为学 | 第17页 |
(三) 以仁为心 | 第17-19页 |
二、吕柟的天道性体思想 | 第19-23页 |
(一) “理在气中,理气非二物” | 第19-20页 |
(二) “性气相即,性在气上求” | 第20-21页 |
(三) “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 第21-23页 |
三、工夫论 | 第23-27页 |
(一) “致知在格物” | 第23页 |
(二) “慎独之言,圣学之要” | 第23-24页 |
(三) “凡事致其委曲,纤悉合当处,才是工夫” | 第24页 |
(四) “下学而上达” | 第24-26页 |
1、“安贫立志以克己改过”的下学之路 | 第24-25页 |
2、求仁的上达境界 | 第25-26页 |
(五) “即事即学,即学即事” | 第26-27页 |
四、知行观 | 第27-30页 |
(一)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 第27-28页 |
(二) “先知而后行” | 第28-30页 |
五、吕柟理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30-32页 |
(一) 对当世的影响 | 第30页 |
(二) 对后世的影响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