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合理分红比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导言第13-26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3-20页
  一、 选题背景第13-18页
  二、 研究目的第18-19页
  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9-20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第20-26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22页
  二、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第22-24页
  三、 本文的创新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4-26页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26-57页
 第一节 关于信号传递理论第28-35页
  一、 理论沿革与核心内容第28-31页
  二、 理论运用与实证分析第31-35页
 第二节 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第35-43页
  一、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35-41页
  二、 基于该理论的经验研究成果第41-43页
 第三节 关于利益输送理论第43-49页
  一、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43-47页
  二、 基于该理论的经验研究成果第47-49页
 第四节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研究第49-57页
  一、 我国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第49-51页
  二、 国有企业分红与财政的相关研究成果第51-52页
  三、 国有企业分红必要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第52-54页
  四、 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相关研究成果第54-57页
第二章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的基础理论第57-76页
 第一节 产权理论第57-62页
  一、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第57-59页
  二、 科斯的产权理论第59-61页
  三、 作为国有企业分红理论基础的产权理论第61-62页
 第二节 契约理论第62-71页
  一、 委托代理理论第62-66页
  二、 不完全契约理论第66-69页
  三、 交易成本理论第69-70页
  四、 契约理论与国企分红第70-71页
 第三节 国有企业理论第71-76页
  一、 国有企业的产生相关理论第71-73页
  二、 国有企业目标、绩效和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第73-76页
第三章 解放以来国有企业与政府分配关系的演变第76-90页
 第一节 统收统支阶段(1949-1978)第76-79页
  一、 纯粹统收统支第77页
  二、 实行企业奖励基金和超计划利润分配第77-78页
  三、 利润留成第78页
  四、 恢复奖励基金制度第78-79页
 第二节 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第79-84页
  一、 企业基金制和利润留成制度第79-81页
  二、 利改税第81-82页
  三、 税利分流与承包制第82-83页
  四、 对放权让利的评价第83-84页
 第三节 全部留存阶段(1993-2007)第84-86页
 第四节 分类上缴利润阶段(2007 年至今)第86-90页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概况第90-118页
 第一节 股利分配的时间和形式第91-106页
  一、 分配与否和分配时间第91-94页
  二、 分配形式第94-106页
 第二节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具体情况第106-118页
  一、 现金股利/净利润第107-110页
  二、 CFO 分红比例第110-113页
  三、 CASH 分红比例第113-116页
  四、 小结第116-118页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分红合理比例实证研究第118-138页
 第一节 样本的整体情况第118-122页
 第二节 从会计业绩看分红的合理比例第122-138页
  一、 研究设计第123-125页
  二、 实证分析结果第125-138页
第六章 合理分红比例的可行性探析第138-152页
 第一节 分红比例的国际比较第138-144页
  一、 相关研究第138-141页
  二、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分红实践第141-144页
 第二节 我国国企的分红实践:基于中国石油的案例分析第144-152页
  一、 背景介绍第144-145页
  二、 分红实践第145-148页
  三、 分红效果第148-1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52-161页
 第一节 结论第152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152-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3页
附录第173-184页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企业风险管理(ERM)体系构建之研究--以台湾地区财产保险业为例
下一篇:新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效应机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