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一、 国外的研究 | 第17-20页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24-25页 |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25-27页 |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27-29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29-38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34-38页 |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 第38-65页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 第38-53页 |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第38-42页 |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 第42-46页 |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 第46-49页 |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 第49-53页 |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 第53-65页 |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 第53-56页 |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 第56-60页 |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 第60-62页 |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 第62-65页 |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 第65-105页 |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 第65-82页 |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 第65-68页 |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 第68-72页 |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 第72-74页 |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 第74-78页 |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 第78-82页 |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 第82-105页 |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 第83-86页 |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 第86-93页 |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 第93-95页 |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95-99页 |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 第99-105页 |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105-162页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 第105-111页 |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 第105-106页 |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 第106-108页 |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 第108-109页 |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 第111-142页 |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 第111-114页 |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第114-118页 |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 第118-135页 |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 第135-142页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2-162页 |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 第142-145页 |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 第145-149页 |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 第149-154页 |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 第154-158页 |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 第158-162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162-200页 |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 第162-182页 |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 第162-171页 |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 第171-176页 |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6-182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 第182-192页 |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 第183-184页 |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 第184-187页 |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 第187-190页 |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 第190-192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200页 |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 第193-195页 |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 第195-197页 |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 第197-200页 |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第200-228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 第200-211页 |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第200-205页 |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第205-207页 |
三、 启示 | 第207-211页 |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 第211-218页 |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第211-214页 |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第214-216页 |
三、 启示 | 第216-218页 |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 第218-228页 |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第219-221页 |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第221-224页 |
三、 启示 | 第224-228页 |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 第228-258页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 第228-235页 |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 第228-229页 |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 第229-231页 |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 第231-232页 |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 第232-233页 |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 第233-235页 |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 第235-247页 |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 第235-237页 |
二、 促进部际协作 | 第237-240页 |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 第240-242页 |
四、 加强省部合作 | 第242-244页 |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 第244-247页 |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 第247-258页 |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 第247-250页 |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 第250-252页 |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 第252-254页 |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 第254-255页 |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 第255-258页 |
结论 | 第258-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75页 |
致谢 | 第275-276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 第276-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