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2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4-1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文章结构 | 第24-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文章结构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及有待改进之处 | 第27-29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有待改进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 第29-44页 |
第一节 城市和发展理论 | 第29-33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9-31页 |
·区域空间理论 | 第31页 |
·城乡互动理论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3-38页 |
·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33-34页 |
·公共物品的定义 | 第34-35页 |
·公共物品的特征 | 第35-36页 |
·农村公共物品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政府干预理论 | 第38-44页 |
·古典自由主义 | 第39-40页 |
·凯恩斯主义 | 第40页 |
·新自由主义 | 第40-41页 |
·政府治理理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农村城镇化中的政府功能 | 第44-74页 |
第一节 制定发展规划 | 第44-46页 |
·保障长期收益 | 第44-45页 |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把握发展阶段 | 第46-48页 |
·控制城镇化阶段 | 第46页 |
·推动城镇化阶段 | 第46-47页 |
·引导城镇化阶段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提供公共物品 | 第48-59页 |
·地方财政对农业支出的作用 | 第48-50页 |
·我国农民收入分析 | 第50-52页 |
·财政政策的影响分析 | 第52-56页 |
·模型结论分析 | 第56-57页 |
·政府财政支农的建议 | 第57-59页 |
第四节 推动制度创新 | 第59-74页 |
·土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59-61页 |
·福利模型分析 | 第61-69页 |
·土地制度创新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69-72页 |
·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城镇化中政府与农村集体组织的协调博弈 | 第74-97页 |
第一节 协调博弈的文献综述 | 第74-80页 |
·协调博弈的涵义 | 第74-75页 |
·库珀-约翰的协调博弈模型 | 第75-76页 |
·策略协调的一般表述 | 第76-77页 |
·制度互补中的超模博弈 | 第77-79页 |
·博弈思想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应用 | 第79-80页 |
第二节 以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参与人的协调博弈 | 第80-85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81-82页 |
·影响参与人策略选择的因素 | 第82-84页 |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博弈均衡 | 第84-85页 |
第三节 政府与农村集体组织参与博弈的动力机制 | 第85-87页 |
·“蛋糕做大”的合作激励 | 第85-86页 |
·“收益分享”的合作激励 | 第86页 |
·“各得其所”的合作激励 | 第86-87页 |
第四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协调失败问题 | 第87-90页 |
·政府强权的影响 | 第87-88页 |
·互信缺失的影响 | 第88-89页 |
·协调成本的影响 | 第89-90页 |
第五节 城镇化博弈中的协调互动与治理方案 | 第90-95页 |
·博弈主体的沟通互动 | 第90-91页 |
·协调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91-94页 |
·监督体制的建立 | 第94-95页 |
第六节 政府的功能确定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农村城镇化中政府功能的实践分析——以天津市“三区联动”模式为例 | 第97-120页 |
第一节 “三区联动”的基础——示范镇建设 | 第97-104页 |
·示范镇建设的背景 | 第97-101页 |
·示范镇建设的实施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三区联动”模式的提出 | 第104-111页 |
·示范镇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 第104-109页 |
·“三区联动”模式的运作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三区联动”中的政府目标 | 第111-120页 |
·保障农民利益 | 第111-115页 |
·增进社会福利 | 第115-117页 |
·改善发展环境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农村城镇化“天津模式”的推广 | 第120-132页 |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天津模式”的总结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协调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21-125页 |
·政府干预目的分析 | 第122页 |
·协调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协调系数的构建 | 第125-132页 |
·协调系数的构建方法 | 第125-129页 |
·协调系数的实证分析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农村城镇化“天津模式”的推广 | 第132-142页 |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天津模式”分类 | 第132-137页 |
·新城区模式 | 第132-134页 |
·新市镇模式 | 第134-136页 |
·新村镇模式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农村城镇化“天津模式”的推广 | 第137-142页 |
·推广的必要条件 | 第137-139页 |
·推广的具体条件 | 第139-14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2-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