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传播媒介论文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文化解读与反思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选题的源起和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3页
第一章 西方“媒介”理论溯源第13-23页
 一、“媒介”词义与研究的兴起第13-14页
  (一) 汉语和英语中“媒介”的概念及意义第13-14页
  (二) “媒介”研究的兴起第14页
 二、传播学领域媒介理论的演变第14-18页
  (一) 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第15-16页
  (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第16-17页
  (三) 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论第17-18页
 三、西方文化学者的“媒介文化批判”第18-23页
  (一) 哥伦比亚学派第18-20页
  (二) 法兰克福学派第20-23页
第二章 “媒介即隐喻”命题的提出与内涵第23-29页
 一、关于“隐喻”的界定与概述第23-25页
  (一) 修辞学范畴的隐喻与其他范畴的隐喻第23-24页
  (二) 以思维方式定义的隐喻第24-25页
 二、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命题的提出第25-27页
 三、“媒介即隐喻”命题的理论内涵第27-29页
第三章 “媒介即隐喻”命题的多重文化解读第29-45页
 一、“认识论”中的“媒介即认识”与“媒介主体论”第29-34页
  (一) 媒介即认识第29-33页
  (二) 媒介主体论:媒介可以成为认识主体第33-34页
 二、“符号学”视域下的“媒介符号化”与世界重新定义第34-38页
  (一) 媒介符号论:媒介将世界重新符号化第35-36页
  (二) 媒介对世界的重新定义第36-38页
 三、“大众文化”批判中的“媒介即审美”与“娱乐至死”第38-42页
  (一) 媒介审美论:媒介影响人类的审美感官第38-41页
  (二) “娱乐至死”第41-42页
 四、“文化身份”研究中的“媒介身份论”与“自我虚无化”第42-45页
  (一) 媒介身份论:媒介创造人类新的“文化身份”第42-43页
  (二) “自我虚无化”第43-45页
第四章 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反思第45-57页
 一、马克·波斯特关于“人与媒介”的研究第45-49页
  (一) 第一媒介时代的单向传播第45-46页
  (二) 第二媒介时代里人的“困境”第46-47页
  (三) 第二媒介时代里人的角色第47-49页
 二、媒介背后人的操纵第49-53页
  (一) 大众媒介时代的“洞穴人”第50页
  (二) 技术理性的媒介化嬗变第50-51页
  (三) “媒介即控制”需要被打破第51页
  (四) 大众媒介时代人“把关”作用的转变第51-53页
 四、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启示第53-57页
  (一) 新媒介语境下理性思维方式的坚守第53-54页
  (二) 新媒介语境下书写文化与文学艺术的重生第54-55页
  (三) 新媒介语境下日常生活意义的追问第55页
  (四) 新媒介语境下大众文化的样态与走向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注释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第63-64页
后记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备决策表的粒度计算约简算法
下一篇:网络媒体对《非诚勿扰》社会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