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设计及磨削力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0页 |
·钢轨打磨技术概况 | 第10-11页 |
·钢轨打磨装备的技术现状 | 第11-15页 |
·钢轨打磨车的技术现状 | 第11-13页 |
·钢轨铣磨车的技术现状 | 第13-15页 |
·磨削力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磨削力控制的提出 | 第15-16页 |
·磨削力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课题来源、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的设计 | 第19-30页 |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简介 | 第19-20页 |
·铣磨车磨削装置的概述 | 第19页 |
·铣磨车磨削装置的工况 | 第19-20页 |
·铣磨车磨削装置的功能要求 | 第20页 |
·钢轨磨削砂轮的特点 | 第20-22页 |
·磨削砂轮工艺特点 | 第21-22页 |
·磨削砂轮材料要求 | 第22页 |
·磨削装置垂向进给驱动方式分析 | 第22-27页 |
·气压驱动进给方式 | 第23页 |
·液压驱动进给方式 | 第23-24页 |
·电气驱动进给方式 | 第24-26页 |
·复合驱动进给方式 | 第26-27页 |
·磨削装置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磨削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第28-29页 |
·磨削装置液压系统的组成 | 第28-29页 |
·磨削装置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磨削力的研究 | 第30-50页 |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磨削力控制的必要性 | 第30页 |
·钢轨磨削过程的磨削力 | 第30-35页 |
·磨削力模型 | 第31-32页 |
·切向力与法向力的关系 | 第32-33页 |
·控力磨削方式 | 第33页 |
·磨削力控制过程的实现 | 第33-35页 |
·影响磨削力的主要因素 | 第35-45页 |
·液压缸作用力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35-39页 |
·车辆-轨道振动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纵向进给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42页 |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砂轮磨损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磨削装置磨削力控制系统设计 | 第45-49页 |
·磨削力控制系统原理 | 第45-46页 |
·磨削力的检测 | 第46-47页 |
·磨削力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磨削力控制策略及仿真研究 | 第50-74页 |
·自适应预测控制 | 第50-51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50-51页 |
·广义预测控制 | 第51页 |
·磨削过程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51-64页 |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51-53页 |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机械传动装置的数学模型 | 第56-58页 |
·磨削装置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磨削力检测环节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第60-64页 |
·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磨削力控制器设计 | 第64-67页 |
·被控对象的数学描述与控制目标 | 第64-65页 |
·基于CARIMA模型的广义预测算法 | 第65-66页 |
·Doiophantine方程的递推求解 | 第66-67页 |
·控制算法的计算步骤 | 第67页 |
·磨削过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67-73页 |
·不同仿真参数下的GPC控制的仿真 | 第68-69页 |
·不同扰动因素作用下GPC控制的仿真 | 第69-72页 |
·磨削过程模型失配时GPC控制的仿真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钢轨铣磨车磨削装置磨削试验与分析 | 第74-81页 |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74页 |
·试验目的 | 第74页 |
·试验内容 | 第74页 |
·试验条件 | 第74-76页 |
·试验平台 | 第74-75页 |
·试验原理 | 第75-76页 |
·试验检测设备 | 第76页 |
·磨削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固定位切入磨削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移动式纵向磨削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