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研究工区概况 | 第13-16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及关键 | 第16-19页 |
·总体研究思路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技术关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 第19-37页 |
·储层“四性”特征研究 | 第19-24页 |
·岩性特征 | 第19-22页 |
·物性特征 | 第22页 |
·电性特征 | 第22-24页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4-26页 |
·物性-物性关系 | 第24页 |
·物性-电性关系 | 第24-25页 |
·岩性-电性关系 | 第25-26页 |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26-34页 |
·基质孔隙特征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裂缝参数模型建立 | 第37-48页 |
·裂缝性储层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 第37-42页 |
·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原理 | 第37-39页 |
·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规律 | 第39-42页 |
·裂缝孔隙度的计算 | 第42-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储层物性参数计算 | 第48-59页 |
·矿物成分的计算 | 第48-49页 |
·泥质含量的计算 | 第49-51页 |
·孔隙度的计算 | 第51-53页 |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分析 | 第59-75页 |
·基质孔隙类型划分 | 第59-66页 |
·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参数 | 第59-63页 |
·基质孔隙结构类型划分 | 第63-66页 |
·储层类型划分 | 第66-68页 |
·裂缝孔隙度级别划分 | 第66-67页 |
·储层综合分类 | 第67-68页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68-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储层流体识别及应用效果分析 | 第75-84页 |
·干层识别图版及应用效果 | 第75-77页 |
·油层、气层识别图版及应用效果 | 第77-81页 |
·气油同层识别图版及应用效果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