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3.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兰晓龙军旅三部曲的精神历程 | 第13-17页 |
| ·另类英雄与另类成长:《士兵突击》 | 第13-14页 |
| ·别样的集体主义:《我的团长我的团》 | 第14页 |
| ·战争的终极哲学:《生死线》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兰氏叙事技巧 | 第17-25页 |
| ·兰晓龙对类型化叙事技巧的继承 | 第17-23页 |
| ·激励事件: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 第17-19页 |
| ·文本与潜文本:故事如何变得“动听” | 第19-21页 |
| ·情节点的设置:故事的转向 | 第21-23页 |
| ·冲突法则:故事的灵魂 | 第23页 |
| ·兰晓龙在叙事模式方面的创新 | 第23-25页 |
| ·非常规激励事件的设置 | 第23-24页 |
| ·兰晓龙对类型常规的突破与创新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兰氏人物:人物塑造的真相 | 第25-29页 |
| ·矛盾的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 | 第25-26页 |
| ·兰晓龙人物形象塑造的创新:正剧人物的喜剧化色彩 | 第26-27页 |
| ·犯而不犯:同样情景不同人物产生了不同反应,对比中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一个样本:史今到许三多家家访 | 第29-42页 |
| ·叙事 | 第29-41页 |
| ·确定冲突 | 第29页 |
| ·标注开篇价值 | 第29页 |
| ·将场景分为节拍,在文本的表面发掘潜文本 | 第29-40页 |
| ·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 | 第40页 |
| ·概述节拍并确定转折点的位置 | 第40-41页 |
| ·经典三角人物关系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