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汽车正面碰撞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 第10-18页 |
·国外汽车正面碰撞抗撞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10-15页 |
·国内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21页 |
·对提高轿车偏置抗撞性能具有必要性 | 第18-19页 |
·对开拓偏置碰撞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对企业要提高轿车碰撞抗撞性研究具有参考性 | 第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3-35页 |
·汽车正面碰撞车身吸能结构分析 | 第23-26页 |
·国内外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评价法规对比分析 | 第26-34页 |
·国外正面偏置碰撞法规 | 第27-28页 |
·国内正面偏置碰撞法规 | 第28-31页 |
·新车评价规程—NCAP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平台分析 | 第35-42页 |
·汽车高速碰撞仿真软件介绍 | 第35-37页 |
·汽车碰撞仿真平台—LS-DYNA | 第35页 |
·前处理平台—ANSA | 第35-36页 |
·后处理器——HyperGraph 和 Ls-Propost | 第36-37页 |
·显性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运动方程 | 第38页 |
·动量守恒方程(Equation of momentum conservation) | 第38-39页 |
·质量守恒方程(Equation of mass conservation) | 第39页 |
·能量守恒定律(Equ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轿车正面偏置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2-50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概述 | 第42-44页 |
·建立轿车有限元模型 | 第44-45页 |
·几何清理分析 | 第44页 |
·网格的划分与质量 | 第44-45页 |
·建立材料属性 | 第45-47页 |
·材料的设定和失效 | 第45-46页 |
·可变形壁障模型 | 第46-47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7页 |
·接触定义 | 第47页 |
·初始速度的定义 | 第47页 |
·输出控制 | 第47-49页 |
·时长的设置 | 第47-48页 |
·时间步长和沙漏控制 | 第48页 |
·输出文件控制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提高偏置碰撞抗撞性模拟仿真分析 | 第50-67页 |
·正面偏置碰撞 64km/h 的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0-56页 |
·轿车偏置碰撞运动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碰撞车身前部形变分析 | 第53-55页 |
·前纵梁的变形分析 | 第55-56页 |
·前纵梁吸能路径改进方案 | 第56-59页 |
·车身前纵梁路径优化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汽车前部吸能结构改进探索方案及建模 | 第57-59页 |
·吸能路径改进后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能量传递路径改进方案的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分析 | 第61-65页 |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62-65页 |
·正交实验优化后的验证 | 第65页 |
·正面偏置碰撞前部车身结构改进仿真流程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