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 | 第11-13页 |
| ·进出口波 | 第11-12页 |
| ·隧道压力波 | 第12页 |
| ·空气阻力 | 第12页 |
| ·列车通过隧道时车体横向振动 | 第12页 |
| ·隧道洞口微压波及二次微压波 | 第12-13页 |
| ·隧道洞口微压波 | 第13-14页 |
| ·产生机理 | 第13页 |
| ·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一维流动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2 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的理论及其数值解法 | 第19-52页 |
| ·高速铁路隧道微压波的产生与减缓措施 | 第19-29页 |
| ·微压波的形成 | 第19-20页 |
| ·短隧道 | 第20-23页 |
| ·长隧道 | 第23-24页 |
| ·隧道入口端减缓措施 | 第24-26页 |
| ·隧道内改进措施 | 第26-27页 |
| ·隧道出口端减缓措施 | 第27-29页 |
| ·初始压缩波的形成机理及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 ·物理问题及数值方法 | 第31-41页 |
| ·物理问题 | 第31-32页 |
| ·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 ·特征方程及数值计算过程 | 第33-38页 |
| ·边界条件 | 第38-40页 |
| ·改进的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 | 第40-41页 |
| ·网格系统 | 第41-45页 |
| ·计算程序验证 | 第45-46页 |
| ·初始压缩波产生及传播的算法步骤 | 第45页 |
| ·程序验证 | 第45-46页 |
| ·瞬态摩擦理论 | 第46-52页 |
| ·瞬态摩擦模型 | 第47-48页 |
| ·瞬态摩擦影响特性分析 | 第48-52页 |
| 3 初始压缩波产生过程分析 | 第52-81页 |
| ·列车头型不同拟合方法及验证 | 第52-58页 |
| ·传统一维流动模型特征线方法的问题 | 第52-53页 |
| ·国外短隧道的处理方法 | 第53-54页 |
| ·本文头型拟合方法及确定 | 第54-58页 |
| ·列车头型影响特性研究 | 第58-64页 |
| ·ICE2、CRH3 和 CRH380A 头型几何面积的分布特性 | 第58-61页 |
| ·不同头型拟合方法比较 | 第61-64页 |
| ·初始压缩波的形成机理 | 第64-73页 |
| ·初始压缩波基本特性 | 第64-67页 |
| ·CRH380A 和 CRH3 的初始压缩波比较 | 第67-69页 |
| ·初始压缩波洞内传播特性及比较 | 第69-73页 |
| ·列车速度对初始压缩波影响研究 | 第73-81页 |
| ·速度对压缩波波形的影响特性 | 第73-76页 |
| ·速度对压缩波洞内传播影响特性 | 第76-81页 |
| 4 流线型列车隧道初始压缩波传播特性分析 | 第81-88页 |
| ·临界隧道长度的确定 | 第81-83页 |
| ·CRH380A 不同速度下的传播特性 | 第81-82页 |
| ·CRH3 不同速度下的传播特性 | 第82-83页 |
| ·压缩波传播特性分析 | 第83-84页 |
| ·阻塞比对压缩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84-88页 |
| ·初始压缩波特性 | 第85页 |
| ·洞内传播特性 | 第85-88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附录 主要符号表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