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铝及铝合金 | 第11-13页 |
| ·概述 | 第11页 |
| ·铝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 第11-12页 |
|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 第12页 |
| ·铝及铝合金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蚀性 | 第12-13页 |
| ·铝及铝合金的防腐现状 | 第13页 |
| ·超疏水表面 | 第13-16页 |
| ·接触角的定义 | 第14-15页 |
| ·Wenzel 模型 | 第15页 |
| ·Cassie 模型 | 第15-16页 |
| ·Cassie 和 Wenzel 模型间的转化 | 第16页 |
|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16-19页 |
| ·模板法 | 第17页 |
| ·分子自组装法 | 第17-18页 |
| ·化学刻蚀法 | 第18页 |
| ·电化学沉积法 | 第18页 |
| ·复合法 | 第18-19页 |
| ·阳极氧化法 | 第19页 |
| ·一步浸泡法 | 第19页 |
| ·金属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前景 | 第20页 |
|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氧化铝薄膜 | 第22-39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测试及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27-28页 |
| ·化学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 ·物相分析 | 第29-30页 |
| ·试样的热性能表征 | 第30-32页 |
| ·形貌分析 | 第32页 |
| ·氧化铝超疏水表面的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 ·氧化铝表面的粘附性 | 第34-35页 |
| ·氧化铝超疏水表面的形成机制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3 吸附 PEI 法超疏水铝基表面的制备及耐蚀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 ·基体材料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40-42页 |
| ·试样表征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 ·制备条件对铝基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42-48页 |
| ·超疏水表面的物相分析 | 第48-50页 |
| ·超疏水铝及铝合金表面的形貌表征 | 第50-51页 |
| ·超疏水铝合金表面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1-52页 |
| ·超疏水铝及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4 硬脂酸一步法制备铝基超疏水表面及耐蚀性能研究 | 第55-72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 ·基体材料 | 第55页 |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 ·铝及铝合金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56-57页 |
| ·实验的表征方法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1页 |
| ·制备条件对铝基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 ·超疏水铝基表面的物相分析 | 第63-65页 |
| ·超疏水铝及铝合金表面的形貌表征 | 第65-67页 |
| ·超疏水铝合金表面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7-68页 |
| ·超疏水铝合金表面的润湿机理 | 第68-69页 |
| ·超疏水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5 结论与创新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页 |
| ·创新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