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8-11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8-10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3页 |
2 村镇银行基础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村镇银行的概念 | 第13页 |
·村镇银行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13页 |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13-14页 |
·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 | 第14-15页 |
3 我国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15-20页 |
·村镇银行产生的金融背景 | 第15-17页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 第15-16页 |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16-17页 |
·村镇银行产生的制度背景 | 第17-20页 |
·村镇银行的性质 | 第17-18页 |
·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 第18页 |
·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 第18-19页 |
·村镇银行的主要监管指标 | 第19-20页 |
4 TZ市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分析 | 第20-30页 |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 | 第20-21页 |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金融环境 | 第21-24页 |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4-30页 |
·村镇银行市场份额情况 | 第24-25页 |
·经营规模平稳扩张 | 第25-28页 |
·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初步建立 | 第28-29页 |
·外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 第29-30页 |
5 TZ市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42页 |
·法人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 第30-31页 |
·主发起银行治理缺陷 | 第30-31页 |
·决策层和管理层履职不到位 | 第31页 |
·产权制度存在先天缺陷 | 第31-32页 |
·产权主体偏离村镇银行宗旨 | 第32页 |
·产权主体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 | 第32页 |
·中小股东“搭便车”现象普遍 | 第32页 |
·主营业务发展受到制约 | 第32-36页 |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 第33-34页 |
·贷款结构有待优化 | 第34-35页 |
·贷款议价能力弱,村镇银行收益易受政策性调息影响较大 | 第35-36页 |
·多种风险挑战与内控水平较弱的矛盾制约各项业务的发展 | 第36页 |
·市场定位出现偏离 | 第36-38页 |
·资金来源和机构性质决定了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经营目标 | 第36-37页 |
·风险控制手段制约其对“三农”信贷需求的有效共给 | 第37页 |
·网点布局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制约其拓展农村市场 | 第37页 |
·社会认知度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制约其融入农村金融市场 | 第37-38页 |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第38-42页 |
·财政、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 第38页 |
·部分监管指标设置不切合村镇银行发展实际 | 第38-39页 |
·业务系统建设和相关市场资格不具备 | 第39-42页 |
6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 第42-43页 |
·维护独立法人地位,防止主发起银行越位操作 | 第42页 |
·主发起银行应以自身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 第42页 |
·应加强对村镇银行“三会一层”的履职监督 | 第42页 |
·应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相关内控制度 | 第42-43页 |
·优化产权制度管理 | 第43-44页 |
·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 | 第43页 |
·优化股权结构,避免一股独大 | 第43页 |
·切实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中小股东履职意识 | 第43-44页 |
·增强自身经营实力 | 第44-45页 |
·增强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44页 |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业务管理能力 | 第44页 |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防范 | 第44-45页 |
·切实提高利率管理能力,合理扩大存贷款利差 | 第45页 |
·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 第45-46页 |
·适当合理规划机构网点布局 | 第45页 |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 第45-46页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46-48页 |
·加强业务指导和系统建设,加快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步伐 | 第46页 |
·有选择的开放征信系统使用权限,加快村镇银行银行卡业务拓展步伐 | 第46-47页 |
·适当增加存款利率上浮区间 | 第47页 |
·在支农再贷款与存款准备金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政策支持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