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8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3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0-3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37-38页 |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第38-42页 |
·研究范围 | 第38-3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9-4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45-4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5-46页 |
·不足 | 第46-48页 |
第2章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48-78页 |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48-54页 |
·地理区位概述 | 第48-49页 |
·自然生态环境 | 第49-51页 |
·生态经济状况 | 第51-53页 |
·社会人文历史 | 第53-54页 |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 第54-68页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性量化分析 | 第55-59页 |
·生态经济系统存在问题 | 第59-64页 |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 第64-68页 |
·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68-75页 |
·自然驱动因子 | 第68-71页 |
·经济驱动因子 | 第71-73页 |
·制度驱动因子 | 第73-75页 |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思路 | 第75-78页 |
·系统耦合理论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76页 |
·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模式构建 | 第76-78页 |
第3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 第78-100页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测量与预测 | 第78-95页 |
·耦合模型 | 第78-81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81-87页 |
·耦合度测量与预测 | 第87-93页 |
·结果评价 | 第93-95页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途径 | 第95-100页 |
·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空间耦合 | 第95-97页 |
·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生态耦合 | 第97-98页 |
·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时序耦合 | 第98-100页 |
第4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框架下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 | 第100-124页 |
·基于农牧交错带空间耦合的区域生态经济模式 | 第100-112页 |
·城乡生态经济模式 | 第100-107页 |
·农牧区生态经济模式 | 第107-112页 |
·基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耦合的产业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2-118页 |
·种植业+牧草业+畜牧业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2-115页 |
·畜牧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立体网络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5-116页 |
·畜牧业+服装业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6-118页 |
·基于农牧交错带时序耦合的企业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8-124页 |
·农业企业生态经济模式 | 第119-121页 |
·矿产开发+重化工+风电企业间复合生态经济模式 | 第121-124页 |
第5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模式运行的路径优化 | 第124-146页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现有生态经济模式仿真模拟 | 第124-136页 |
·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 | 第124-127页 |
·仿真模拟与分析 | 第127-136页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模式路径优化和效果预测 | 第136-146页 |
·路径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136-138页 |
·路径优化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效果预测 | 第138-146页 |
第6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模式路径优化的保障机制 | 第146-163页 |
·建立保障生态经济模式路径优化的制度体系 | 第146-151页 |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税费制度,建立市场生态激励机制 | 第146-148页 |
·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营造生态经济发展共生网络 | 第148-150页 |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的生态规模化经营 | 第150-151页 |
·保障生态经济模式路径优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151-156页 |
·加大生态技术投入,调整资源发展战略 | 第151-153页 |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153-155页 |
·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第155-156页 |
·保障生态经济模式路径优化的配套服务体系 | 第156-163页 |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提升公共服务建设 | 第157-158页 |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 第158-160页 |
·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 第160-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附录1:农牧交错带化德县耦合度指标标准化数据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