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论文

产融结合监管问题及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导论第16-33页
 一、选题意义及问题提出第16-18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8-27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8页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第28-30页
 五、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目标第30-33页
第1章 产融结合概述及中国现状第33-61页
   ·产融结合概述第33-41页
     ·产融结合的“产”与“融”第33-35页
     ·产融结合的本质第35-38页
     ·产融结合的必要性第38-41页
   ·中国产融结合的产生与发展第41-44页
     ·初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第42页
     ·整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42-43页
     ·恢复与繁荣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第43-44页
   ·产融结合一般模式与中国特色第44-50页
     ·以产融结合主导力量为划分标准的模式第44-46页
     ·以产融结合具体渠道为划分标准的模式第46页
     ·以产融结合融合方向为划分标准的模式第46-47页
     ·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特点第47-50页
   ·中国多样化的产融结合方式第50-61页
     ·“由融到产”的产融结合方式第50-52页
     ·“由产到融”的产融结合方式第52-57页
     ·以央企为代表的大企业产融结合规模剧增第57-61页
第2章 中国产融结合监管现状分析第61-81页
   ·产融结合监管概述第61-65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概念第61-62页
     ·产融结合多种监管方式第62-63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必要性第63-65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理论依据第65-69页
     ·公共利益理论第66-67页
     ·利益集团理论第67-68页
     ·监管政治理论第68页
     ·监管成本理论第68-69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历史演进第69-71页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的产融结合监管第69-70页
     ·二十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产融结合监管第70-71页
     ·二十世纪70年代后的产融结合监管第71页
   ·中国产融结合监管存在的问题第71-81页
     ·“官方”监管主体缺位且重复第71-74页
     ·其他监管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第74-77页
     ·产融结合监管内容不明晰且框架不完整第77-81页
第3章 中国产融结合监管内容分析第81-97页
   ·管理层任职资格和能力监管第81-83页
     ·管理层任职资格及能力的衡量第81-82页
     ·管理层应对投资组合风险的能力要求第82-83页
   ·资本充足性及资本流动性监管第83-87页
     ·资本充足性的关键性指标第84-85页
     ·流动性的关键性指标第85页
     ·财务杠杆风险第85-87页
   ·内部交易与利益冲突风险监管的监管第87-89页
     ·内部交易风险的监管第87-88页
     ·利益冲突风险第88-89页
   ·垄断性并购及影响社会公平的行为监管第89-92页
     ·垄断行为的风险第89页
     ·国进民退有失社会公平的风险第89-91页
     ·整合风险第91-92页
   ·风险应急机制及退出机制监管第92-97页
     ·风险应急的关注重点分析第92-93页
     ·道德风险与“大而不能倒”现象的危害性和破坏性第93-94页
     ·投资退出机制的建立及内容第94-97页
第4章 产融结合监管对象与主体分析第97-107页
   ·产融结合监管对象分析第97-101页
     ·产融结合监管对象以央企为主第97-98页
     ·产融结合监管对象的状态划分第98页
     ·产融结合监管对象的时间划分第98-101页
   ·中国产融结合监管多元主体并存第101-105页
     ·广义产融结合监管主体范畴界定第101页
     ·行政监管是产融结合监管的核心主体第101-102页
     ·产融结合多元行政监管主体及各自职责第102-105页
   ·确定产融结合监管主体的三种模式探讨第105-107页
     ·强化协调保持各监管主体并存的监管主体模式第105页
     ·国资委主导审批,“一行三会”具体监管的主体模式第105-106页
     ·新设专门产融结合监管主体模式第106-107页
第5章 产融结合监管模式国际借鉴第107-124页
   ·金融监管的四种理论模式第107-112页
     ·机构型金融监管第107-108页
     ·功能型金融监管第108-110页
     ·“双峰式”监管结构第110页
     ·矩阵式监管结构第110-112页
   ·英美金融监管模式借鉴第112-119页
     ·从分业到伞形的美国产融结合监管第112-115页
     ·从分业到混业的英国产融结合监管第115-116页
     ·伞形监管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第116-119页
   ·国有企业监管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第119-124页
     ·英国国企的双重监管模式第119-120页
     ·美国国企以国会为主的监管模式第120页
     ·德国国企的多渠道监管模式第120-121页
     ·意大利国企的国家参与制监管模式第121-122页
     ·日本专门监管和一般监管结合的国企监管模式第122-124页
第6章 产融结合监管总体框架与政策建议第124-137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总体框架与总体目标第124-126页
     ·总体框架第124-126页
     ·总体目标第126页
   ·产融结合监管需多主体的协同配合第126-130页
     ·牵头监管与合作监管并举第127-128页
     ·提高产融结合企业自身监管第128-129页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第129页
     ·加强新闻媒体与人民大众对产融结合的监管第129-130页
   ·产融结合监管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30-135页
     ·基于资本充足性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监管体系第130-131页
     ·基于管理层任职资格和能力监管指标体系第131-133页
     ·基于垄断性并购及影响社会公平的行为监管指标体系第133页
     ·基于风险应急机制及退出机制监管指标体系第133-134页
     ·基于大额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监管指标体系第134-135页
   ·产融结合监管的制度保障第135-137页
     ·完善金融企业产权制度第135-136页
     ·建立金融企业大股东风险监测制度第136-137页
结论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附录第146-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