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第16-22页 |
(一) 公民 | 第16-17页 |
(二) 公民教育 | 第17-19页 |
1. 公民教育的谱系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2. 基于公民教育目标进行的公民教育分类 | 第18页 |
3. 立足公民教育的层次和领域进行的公民教育分类 | 第18-19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20页 |
(四)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0-22页 |
1.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20-21页 |
2.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第21-22页 |
二、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2-30页 |
(一) 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1. 公民教育是改革和创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 第22-23页 |
2. 公民教育是丰富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 第23-24页 |
3. 公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 第25-30页 |
1. 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25-27页 |
2. 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第27-30页 |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缺失的表现 | 第30-34页 |
1. 缺乏合格而成熟的大学生公民群体 | 第30-32页 |
2. 缺乏理想的学校教育环境 | 第32-33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公民教育的不足 | 第33-34页 |
(二) 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1. 历史上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 | 第34-35页 |
2. 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 | 第35-36页 |
3. 教育体制方面的因素 | 第36-37页 |
4. 教育操作方面的因素 | 第37-40页 |
四、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选择 | 第40-52页 |
(一) 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 第40-42页 |
1. 教育民主化精神 | 第40-41页 |
2. 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 | 第41页 |
3. 契约精神 | 第41页 |
4. 社会正义精神 | 第41-42页 |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或强化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42-44页 |
1. 公民知识教育 | 第42页 |
2.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 第42-43页 |
3.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 第43页 |
4. 世界公民教育 | 第43-44页 |
5. 大学生公民技能训练 | 第44页 |
(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渗透公民生活 | 第44-45页 |
(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公民教育的先进方法 | 第45-49页 |
1. 实行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 第46-47页 |
2. 实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 第47-48页 |
3. 实行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 第48-49页 |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融合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