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分析 | 第19-27页 |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 第19-21页 |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 第21-24页 |
(三)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 第24-27页 |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 第27-35页 |
(一)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 | 第28-35页 |
1.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28-30页 |
2.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30-32页 |
3.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32-33页 |
4.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33-35页 |
三、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实现途径 | 第35-45页 |
(一) 学校主导,为校园文化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 第35-39页 |
1. 坚持人文性,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 | 第35-36页 |
2. 坚持时代性,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文化 | 第36-37页 |
3. 坚持民主性,构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 | 第37-38页 |
4. 坚持实践性,形成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行为文化 | 第38-39页 |
(二) 政府支持,为校园文化走向社会提供保障 | 第39-42页 |
1. 联合职能部门,为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实现保驾护航 | 第39-40页 |
2. 加强政策引导,为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实现指明方向 | 第40-41页 |
3. 给予资金支持,为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经济后盾 | 第41页 |
4. 健全文化滤选机制,为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实现扫除障碍 | 第41-42页 |
(三) 社会参与,为校园文化走向社会提供平台 | 第42-45页 |
1. 社会与高校联合办学,丰富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42-43页 |
2. 开辟高校旅游专线,提升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43-44页 |
3. 社区与高校互动,充实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