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第1章 刑事再审程序特征及功能 | 第10-17页 |
| 一、刑事再审程序特征 | 第10-14页 |
| (一) 提起再审程序主体的特定性 | 第13页 |
| (二) 提起再审程序的机关 | 第13-14页 |
| (三) 提起再审的具体理由 | 第14页 |
| 二、刑事再审制度的功能 | 第14-17页 |
| (一) 纠错功能 | 第14-15页 |
| (二) 权利保障功能 | 第15页 |
| (三) 维护司法公正 | 第15-17页 |
| 第2章 我国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 一、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 第17页 |
| 二、启动方面存在严重的任意性 | 第17-18页 |
| 三、再审理由的规定模糊 | 第18-19页 |
| 四、再审申诉程序性规定缺失 | 第19页 |
| 五、再审预审机制缺失 | 第19-20页 |
| 六、审判权缺乏驳回公诉案件起诉权能 | 第20页 |
| 七、再审审理方式不科学 | 第20-22页 |
| 第3章 国外刑事再审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22-26页 |
|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再审的启动程序 | 第22-24页 |
| 二、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再审的启动程序 | 第24页 |
| 三、国外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理由 | 第24-26页 |
| 第4章 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第26-35页 |
| 一、明确再审制度的价值理念 | 第26页 |
| 二、完善再审程序启动 | 第26-28页 |
| (一) 严格限制撤回再申诉 | 第26-27页 |
| (二)限制人民检察院的再审启动权 | 第27页 |
| (三) 完善人民法院的主动再审机制 | 第27-28页 |
| 三、明确界定申请再审理由 | 第28-29页 |
| 四、建立刑事再审申请制度 | 第29-30页 |
| 五、设立预审程序,规制检察权与审判权的运行 | 第30-31页 |
| 六、建构检察权与审判权的抗衡机制 | 第31-32页 |
| 七、改进再审案件的审理方式 | 第32-33页 |
| 八、对再审效力作出明确规定 | 第33页 |
| 九、立法确立变更起诉权,并细化相应规定 | 第33-34页 |
| (一) 立法确立变更起诉权的权利主体为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 第33页 |
| (二) 明确被害人及诉讼代理人是审判机关行使变更起诉权的途径之 | 第33-34页 |
| (三) 规范审判机关变更起诉权行使范围和原则 | 第34页 |
| (四) 制定变更起诉的程序性规定 | 第34页 |
| 十、再审实行一审终审制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7页 |
| 注释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