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分布式土壤侵蚀学坡长提取与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坡长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 ·国外坡长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国内坡长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坡长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流域分布式侵蚀学坡长的原理 | 第21-33页 |
| ·流域分布式侵蚀学坡长的概念 | 第21-26页 |
| ·坡长截断的两种情形 | 第26-29页 |
| ·坡度变化引起的坡长截断 | 第26-27页 |
| ·沟谷引起的截断 | 第27-29页 |
| ·坡长提取的基本原理及流程 | 第29-33页 |
| 第3章 流域分布式侵蚀学坡长的提取算法 | 第33-55页 |
| ·基于最大坡降(D8)的单流向算法的提取 | 第33-37页 |
| ·基于坡度(MS)的多流向算法提取 | 第37-41页 |
| ·基于坡度指数(FMFD)的多流向算法提取 | 第41-45页 |
| ·基于无穷方向法(Dinf)的多流向算法提取 | 第45-48页 |
| ·基于流管法的(DEMON)多流向算法提取 | 第48-51页 |
| ·沟沿线提取方法 | 第51-55页 |
| ·沟沿线常用提取方法 | 第51-52页 |
| ·基于坡度线的提取方法 | 第52-55页 |
| 第4章 流域分布式坡长提取结果分析 | 第55-82页 |
| ·理想 DEM 上的运行结果 | 第55-70页 |
| ·直型坡 | 第55-56页 |
| ·凸型坡 | 第56-58页 |
| ·凹半球 | 第58-63页 |
| ·凸半球 | 第63-65页 |
| ·误差分析 | 第65-70页 |
| ·实际 DEM 上的运行结果 | 第70-75页 |
| ·沟道(河网)提取结果与准确性分析 | 第75-79页 |
| ·沟沿线提取结果分析 | 第79页 |
| ·坡长提取算法效率分析 | 第79-82页 |
| 第5章 流域分布式坡长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82-102页 |
| ·DEM 精度对坡长提取的影响 | 第82-88页 |
| ·坡长与分辨率的关系 | 第88-93页 |
| ·坡长与截断因子的关系 | 第93-94页 |
| ·坡长的尺度变换 | 第94-102页 |
| ·尺度变换原理 | 第94-97页 |
| ·直方图匹配原理 | 第94-96页 |
| ·坡长变换 | 第96-97页 |
| ·坡长变换结果与分析 | 第97-102页 |
| ·坡长衰减特征 | 第97-99页 |
| ·坡长变换模型 | 第99页 |
| ·结果评价 | 第99-102页 |
| 第6章 坡长提取方法的软件实现 | 第102-115页 |
| ·模型软件系统开发 | 第102-103页 |
| ·模型设计 | 第103-105页 |
| ·基本结构 | 第103-104页 |
| ·基本功能 | 第104-105页 |
| ·模型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105-111页 |
| ·编程语言环境 | 第105-108页 |
| ·界面风格 | 第108-109页 |
| ·空间运算 | 第109-111页 |
| ·功能扩充 | 第111-115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 ·结论 | 第115-116页 |
| ·讨论 | 第116-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