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页 |
1-2-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2-5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大件运输的特点分析 | 第15-20页 |
§2-1 大件运输的定义 | 第15页 |
§2-2 大件运输车辆的超长特征 | 第15-16页 |
§2-3 大件运输车辆的超高特征 | 第16-17页 |
§2-4 大件运输车辆的超宽特征 | 第17页 |
§2-5 大件运输车辆的超重特征 | 第17-19页 |
§2-6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桥梁通过性验算方法的研究 | 第20-36页 |
§3-1 桥梁通过性验算常用方法 | 第20-21页 |
§3-2 危险截面挠度法 | 第21-23页 |
3-2-1 方法的原理 | 第21-22页 |
3-2-2 简支梁桥变形分析 | 第22-23页 |
§3-3 简支梁桥的通过性验算 | 第23-28页 |
3-3-1 荷载 | 第24页 |
3-3-2 桥梁跨径 | 第24-26页 |
3-3-3 桥梁截面性质 | 第26-27页 |
3-3-4 桥梁现状 | 第27-28页 |
3-3-5 简支梁桥危险截面挠度法验算过程 | 第28页 |
§3-4 方法验证 | 第28-35页 |
3-4-1 桥梁设计资料 | 第28-29页 |
3-4-2 应用危险截面挠度法进行通过性验算 | 第29-31页 |
3-4-3 桥梁博士软件验证 | 第31-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简支梁桥加固方法的分析 | 第36-49页 |
§4-1 我国简支梁桥的现状 | 第36页 |
§4-2 简支梁桥常见病害 | 第36-38页 |
4-2-1 钢筋锈蚀 | 第36页 |
4-2-2 裂缝 | 第36-37页 |
4-2-3 挠度过大 | 第37页 |
4-2-4 横向联结破坏 | 第37页 |
4-2-5 附属构造病害 | 第37-38页 |
§4-3 简支梁桥的加固 | 第38-48页 |
4-3-1 桥梁加固的程序和原则 | 第38-40页 |
4-3-2 简支梁桥的加固 | 第40-41页 |
4-3-3 增大截面加固法 | 第41-42页 |
4-3-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第42-44页 |
4-3-5 粘贴高强复合纤维加固法 | 第44-45页 |
4-3-6 粘贴钢板法 | 第45-46页 |
4-3-7 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 | 第46-47页 |
4-3-8 “桥上桥”方法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加固方法的评价 | 第49-62页 |
§5-1 大件运输中桥梁加固方法评价问题分析 | 第49-52页 |
5-1-1 桥梁加固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 第49-50页 |
5-1-2 评价的原则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0-52页 |
§5-2 选择决策单元 DMU | 第52-53页 |
§5-3 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 第53页 |
§5-4 选择 DEA 模型 | 第53-55页 |
§5-5 应用软件 MaxDEA 进行 DEA 评价分析 | 第55-61页 |
5-5-1 MaxDEA 的主要特点 | 第55页 |
5-5-2 数据导入和模型选取 | 第55-58页 |
5-5-3 输出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5-5-4 评价结果 | 第61页 |
§5-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简支梁桥加固方法选择体系 | 第62-67页 |
§6-1 加固方法的适用性 | 第62-64页 |
6-1-1 主梁横截面形式 | 第62页 |
6-1-2 桥梁跨径 | 第62-63页 |
6-1-3 桥梁现状 | 第63-64页 |
6-1-4 桥下净空和水位 | 第64页 |
§6-2 体系的构建 | 第64-66页 |
§6-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桥梁加固实例 | 第67-71页 |
§7-1 材料选择 | 第67-68页 |
§7-2 初步设计 | 第68-69页 |
§7-3 简支方案试算 | 第69-70页 |
7-3-1 方案设计 | 第69-70页 |
§7-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8-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1-72页 |
8-1-1 结论 | 第71页 |
8-1-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8-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