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

高速铁路客运产品设计中的客流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7页
1 引言第17-25页
   ·研究背景第17-20页
     ·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现状第17页
     ·问题提出第17-19页
     ·铁路客流分配特点及研究必要性第19-20页
   ·研究意义第20-21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2 国内外客流分配理论研究综述第25-41页
   ·国外客流分配理论研究综述第25-30页
     ·国外城市交通分配研究第25-27页
     ·国外铁路客流分配研究第27-30页
   ·国内客流分配理论研究综述第30-38页
     ·国内城市交通分配研究第30-32页
     ·国内铁路客流分配研究第32-35页
     ·国内铁路车流分配研究第35-38页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旅客出行选择特性及客流分配问题研究第41-57页
   ·旅客出行选择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1-48页
     ·旅客出行选择的多样性第41-43页
     ·旅客出行选择的差异性第43页
     ·旅客出行选择的引导性第43-45页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第45-48页
   ·不同层次客运产品规划中的客流分配问题第48-53页
     ·“宏观战略层”规划中的客流分配问题第48-49页
     ·“中观策略层”规划中的客流分配问题第49-52页
     ·“微观操作层”规划中的客流分配问题第52-53页
   ·基于客流分配方法的客运产品一体化规划流程设计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基于高速铁路物理路网的客流分配方法研究第57-83页
   ·基于物理路网的客流分配流程第57-60页
   ·基于物理路网的客流分配合理路径集合生成第60-69页
     ·混合网络拓扑构建第60-61页
     ·路径相关概念第61-62页
     ·备选路径集合生成第62-68页
     ·合理路径集合生成第68-69页
   ·基于合理路径集的客流分配方法研究第69-74页
     ·运输能力约束下物理路网客流分配模型第69-70页
     ·基于合理路径集的客流分配遗传算法第70-74页
   ·京沪高速铁路相关路网客流分配案例第74-82页
     ·京沪高速铁路相关路网构建第74-76页
     ·合理路径集合生成及客流分配结果分析第76-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基于列车服务网络的客流分配方法研究第83-113页
   ·旅客列车服务网络影响因素及其复杂性分析第83-86页
     ·旅客列车服务网络影响因素分析第83-85页
     ·旅客列车服务网络复杂性分析第85-86页
   ·复杂列车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方法研究第86-96页
     ·复杂列车服务网络的客流分配模型第87-92页
     ·复杂列车服务网络的客流分配算法第92-96页
   ·运输组织模式导向型服务网络与客流分配迭代优化第96-103页
     ·双层迭代优化模型第96-100页
     ·层迭代优化算法第100-103页
   ·京沪高速铁路相关列车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案例第103-112页
     ·列车服务网络构建及网络客流信息第103-105页
     ·不同分配顺序对客流分配结果影响分析第105-109页
     ·根据客流分配结果调整列车服务网络第109-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6 复杂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方法研究第113-145页
   ·列车时空服务网络的概念及构造方法第113-115页
     ·列车时空服务网络的概念第113-114页
     ·列车时空服务网络构造方法第114-115页
   ·复杂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第115-127页
     ·复杂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模型第116-120页
     ·复杂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算法第120-127页
   ·京沪高速铁路相关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案例第127-143页
     ·列车时空服务网络构建及时空客流信息第127-130页
     ·客流时空服务路径生成及选择结果分析第130-135页
     ·列车时空服务网络服务指标分析第135-137页
     ·客流诱导下的列车时空服务网络客流分配结果分析第137-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7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45-149页
   ·研究结论第145-147页
   ·研究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7页
附录A第157-159页
附录B第159-164页
附录C第164-166页
附录D第166-167页
附录E第167-173页
作者简介第173-17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变速及曲线车轨耦合频域解析模型的地铁减振轨道动力特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汽车企业外部技术整合发展路径及能力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