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柑桔类论文

甜橙和金柑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缩略词表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41页
 1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第17-22页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7-20页
   ·植物转基因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第20-22页
 2 柑橘再生和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第22-33页
   ·柑橘外植体筛选及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柑橘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24-33页
 3 木本植物幼态化处理研究进展第33-39页
   ·幼态化处理方法第33-36页
   ·与幼态化相关的因素第36-39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金柑再生及遗传转化高效技术体系的建立第41-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53页
   ·外植体材料的获得第41-42页
   ·试验方法第42-44页
   ·金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44-53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72页
   ·金柑再生体系的建立第53-57页
   ·金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57-72页
 3 讨论第72-74页
   ·苗龄对不定芽再生能力的影响第72页
   ·实生苗生长期光照设置对金柑再生以及转化能力的影响第72-73页
   ·AS的使用对金柑转化能力的影响第73页
   ·共培养条件对金柑转化能力的影响第73-74页
 4 小结第74-75页
第三章 糖橙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及‘果实无核化’基因的导入第75-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8页
   ·材料第75-76页
   ·转化条件第76页
   ·提供外植体的实生苗生长期光照设置对不定芽再生及转化的影响第76-77页
   ·不同AS浓度、共培pH值、共培温度对转化的影响第77-78页
   ·GUS组织染色第78页
   ·糖橙抗性芽生根再生成苗第78页
   ·抗性芽通过试管嫁接再生成苗第78页
   ·PCR分子检测第78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2页
   ·不同实生苗生长期光照设置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第78-79页
   ·不同实生苗生长期光照设置对转化的影响第79页
   ·不同乙酰丁香酮浓度、共培pH值、共培温度对转化的影响第79-81页
   ·抗性芽生根成苗第81页
   ·GUS组织染色第81-82页
   ·部分GUS阳性株系进行PCR检测第82页
 3 讨论第82-83页
 4 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柑橘成年态外植体的幼态化处理第85-11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93页
   ·植物材料第85-86页
   ·盆栽实生砧木反复嫁接进行成年态接穗的幼态化处理第86-87页
   ·成年态接穗试管嫁接幼态化处理第87-88页
   ·幼态化处理后的成年态外植体的再生培养第88页
   ·幼态化材料的显微结构观察第88-90页
   ·内源激素测定第90页
   ·幼态化材料DNA的甲基化敏感的扩增多态性分析(MSAP)第90-93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108页
   ·盆栽实生砧木反复嫁接进行成年态接穗的幼态化处理第93-98页
   ·试管嫁接幼态化处理第98-101页
   ·显微结构观察第101-103页
   ·幼态化处理材料的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第103-104页
   ·DNA的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分析(MSAP)第104-108页
 3 讨论第108-111页
   ·温室反复嫁接对幼态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第109页
   ·试管反复嫁接对幼态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第109页
   ·幼态化处理材料的再生和转化能力的提高第109-110页
   ·对幼态化处理材料的观察分析第110-111页
 4 小结第111-113页
第五章 幼态化处理后成年态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及‘Gene-deletor’基因的导入第113-1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3-115页
   ·材料第113页
   ·农杆菌侵染第113-114页
   ·再生不定芽通过嫁接再生成苗第114页
   ·GUS组织染色第114页
   ·PCR分子检测第114-115页
   ·转基因株系的表达分析第11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18页
   ·冰糖橙幼态化处理的成年态节间茎段的遗传转化第115页
   ·抗性芽的再生成苗第115-116页
   ·PCR分子检测第116页
   ·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6-118页
   ·转基因材料的果实内各部分GUS组织染色第118页
 3 讨论第118-120页
 4 小结第120-121页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第121-124页
 1 主要结论第121-122页
 2 创新之处第122页
 3 下一步工作设想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aiiA基因克隆及在尾巨桉中的诱导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