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通航水域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第2章 客渡轮安全指标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 第13-21页 |
·客渡轮概述 | 第13-14页 |
·客渡轮的定义 | 第13页 |
·客渡轮的分类 | 第13-14页 |
·我国客渡轮的规范要求 | 第14页 |
·客渡轮安全评价原则 | 第1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4-17页 |
·因素集 | 第15-16页 |
·评价集 | 第16页 |
·单因素评价 | 第16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16-17页 |
·评价结果 | 第1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7-19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17-18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18页 |
·计算单一准则重要性排序 | 第18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18-19页 |
·评价的步骤 | 第19-21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9页 |
·危险度等级评价集 | 第19页 |
·指标因素的隶属函数 | 第19-20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20-21页 |
第3章 南京中山客渡轮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1-34页 |
·影响渡运水域安全的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船员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船舶因素 | 第22-24页 |
·环境因素 | 第24-26页 |
·管理因素 | 第26页 |
·安全性评价的指标的确定及划分 | 第26-27页 |
·影响南京中山轮渡渡运水域通航安全的一级因素指标划分 | 第26-27页 |
·影响客运渡线通航安全的二级指标划分 | 第27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危险度分析 | 第27-34页 |
·水上经验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28页 |
·责任意识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信号装置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29页 |
·通导设备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船龄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0页 |
·配员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流速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1页 |
·能见度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风速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2页 |
·交通流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渡运公司规范管理情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3页 |
·海事部门监管手段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第4章 南京中山客渡轮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4-41页 |
·第2级评价向量 | 第34-35页 |
·船员因素 | 第34页 |
·船舶因素 | 第34页 |
·环境因素 | 第34页 |
·管理因素 | 第34-35页 |
·第1级评价向量 | 第35页 |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35-37页 |
·评价指数权重的确定 | 第37-41页 |
·比较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 第38-39页 |
·有序二元比较及量化 | 第39-41页 |
第5章 南京中山轮渡轮安全性评价的应用 | 第41-46页 |
·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风速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能见度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船流量变化情况 | 第43页 |
·中山轮渡不同月份安全评价结论 | 第43-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