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从空间到场所--城市化背景下场所认同的危机与重建策略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第11-14页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城市化背景下的都市转型第11-12页
       ·现代社会认同问题的突显第12页
     ·研究的缘起第12-14页
       ·新农村建设第12-13页
       ·失地农民被动城市化第13-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交叉研究法第15页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比较分析法第15页
       ·理论演绎法第15-16页
       ·问卷调查法第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点第18-22页
     ·研究的框架第18-21页
     ·创新点第21-22页
   ·概念的界定第22-29页
     ·场所与空间第22-26页
       ·“场所”的不同理解第22-25页
       ·场所的界定第25页
       ·场所与空间的区别第25-26页
     ·场所与认同第26-29页
       ·认同的概念第26页
       ·认同的特征第26-27页
       ·场所认同的界定第27-29页
第二章 场所缺失的哲学根源与现实语境第29-48页
   ·场所缺失的哲学理论根源第29-36页
     ·现代性的解读第29-30页
     ·现代性的危机第30-31页
       ·个人主义的专注第30页
       ·工具理性的崇拜第30-31页
       ·人文精神的湮灭第31页
     ·现代性的反思第31-32页
     ·设计的现代性隐忧第32-35页
       ·技术至上的设计取向第32-33页
       ·物凌驾于人之上第33-34页
       ·受控的大众生活第34-35页
     ·当代设计发展困境探究第35-36页
   ·场所缺失的现实操作语境第36-43页
     ·城市化对场所缺失的影响第36-40页
       ·城市化的不同理解第36-38页
       ·城市化本质的误读第38-40页
     ·极端现代主义的操作模式第40-43页
       ·极端现代主义的定义第40页
       ·极端现代主义运作模式的本质第40-41页
       ·场所缺失的原因第41-43页
   ·场所缺失的空间表现第43-47页
     ·消费语境下物理空间的生产第43-44页
       ·空间的生产第43-44页
       ·走向单向度的消费主义设计第44页
     ·物理空间的沦丧第44-47页
       ·形态的趋同第44-45页
       ·空间的分割第45-46页
       ·功能的争夺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主体认同危机的表征第48-68页
   ·环境与主体行为的互适与冲突第48-52页
     ·主体的界定第48页
     ·环境与主体行为的相互关系第48-52页
       ·唤醒理论及对主体的影响第48-50页
       ·环境应激及对主体的影响第50-52页
   ·主体日常生活的祛魅与异化第52-58页
     ·主体人格的异化第52-55页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角逐第52-54页
       ·人格的异化第54-55页
     ·陌生人的城市第55-58页
       ·传统社区的变异第56-57页
       ·危险的城市空间第57-58页
   ·社会语境下个人与社会认同的断裂第58-61页
     ·场所对个人与社会认同的塑造第58-60页
     ·个人与社会认同的断裂第60-61页
       ·社会网络的肢解第60页
       ·自我身份感的丧失第60-61页
   ·文化语境下主体感知与记忆的迷失第61-67页
     ·场所与文化的关系第61-63页
     ·感知的弱化第63-65页
       ·地方特色的消退第63-64页
       ·方向感与认同感的共同作用第64页
       ·真实性的缺失第64-65页
     ·记忆的迷失第65-67页
       ·记忆的界定第65-66页
       ·记忆的延续与断裂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西方场所认同的危机与营造历程第68-90页
   ·十九世纪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第68-72页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开端第68-69页
     ·城市问题的恶化第69-71页
       ·城市人口的剧增第69-70页
       ·道德凝聚力的减弱第70页
       ·社会矛盾的激化第70-71页
     ·自我认同的缺失第71-72页
   ·二十世纪场所认同营造理论的探索第72-84页
     ·城市场所的衰落及原因第72-75页
       ·城市更新与用地区划第72-73页
       ·反城市运动:郊区化第73-74页
       ·现代主义的兴起第74-75页
       ·场所衰落的表现特征第75页
     ·场所营造理论的探索第75-82页
       ·邻里单位模式第76页
       ·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第76-77页
       ·“人际结合”思想第77页
       ·文脉主义第77-78页
       ·公众参与思想的发展第78-79页
       ·芒福德的人本主义思想第79-80页
       ·新城市主义第80-82页
     ·场所认同营造的成功转向第82-84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向第82页
       ·公众参与的转向第82-83页
       ·公共交通模式的转向第83页
       ·人文精神的转向第83-84页
   ·场所认同营造实践的探索第84-88页
     ·法国里昂:和谐平等的公共空间政策第84-86页
     ·德国的弗莱堡:历史空间形态的复苏第86-87页
     ·巴塞罗那:公共生活空间的营造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场所认同的重建策略第90-160页
   ·认知体验的补充与触媒策略第90-102页
     ·场地事件的载入第90-94页
       ·自然事件的载入第90-92页
       ·人为事件的载入第92-94页
     ·多样化感官的体验第94-96页
     ·主体行为与空间的互动第96-102页
       ·行为与心理的渗透第96-98页
       ·活动与营造的参与第98-102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再生与建构策略第102-113页
     ·日常生活的回归第103-107页
       ·日常生活的理解第103页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第103-106页
       ·非日常生活空间走向的原因第106-107页
     ·日常生活空间建构策略第107-113页
       ·合理的空间格局第108页
       ·慢速度的体验第108-110页
       ·柔性边界的处理第110-112页
       ·阴角空间的选择第112页
       ·从生活、空间到建筑第112-113页
   ·本土要素的强化与重释策略第113-137页
     ·对“本土”的多角度解读第113-115页
     ·对场所本土要素的重释第115-134页
       ·对原有土地的尊重第115-117页
       ·当地材料和技术的运用第117-122页
       ·当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第122-124页
       ·空间格局的本土化第124-130页
       ·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性要素的运用第130-134页
     ·本土设计对场所认同重建的意义第134-137页
   ·主体真实需求的满足与回归策略第137-152页
     ·脱离主体大众需求的设计第137-138页
     ·从“欲求”到“需求”第138-143页
     ·为真实的生活需求而设计第143-144页
     ·公民建筑的探索与实践第144-152页
   ·问卷调查第152-158页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第152-153页
     ·问卷分析第153-158页
     ·小结第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六章 结论第160-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68-169页
附录:“城市公共空间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第169-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文学视野下的京杭大运河景观格局考证与研究
下一篇:众工之事--元代文化生态下的永乐宫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