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 论文思路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学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6-21页 |
一、 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 第16-17页 |
二、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 第17-20页 |
三、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空间组织布局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金融学、金融系统及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1-26页 |
一、 金融学 | 第21-22页 |
二、 金融系统 | 第22-23页 |
三、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阐释 | 第23-26页 |
第三节 金融的主要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一、 金融经济学理论及其演进 | 第26-27页 |
二、 金融系统的稳定与效率理论 | 第27-28页 |
三、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金融系统的内部统一性 | 第28-29页 |
第四节 金融地域运动与金融地理层级性的形成 | 第29-33页 |
一、 金融地域运动 | 第29-30页 |
二、 金融地理层级性形成机理理论透析 | 第30-31页 |
三、 金融地域运动使金融地域演进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分析 | 第33-56页 |
第一节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划分 | 第33-42页 |
一、 金融地理层级性客观存在的数学分析 | 第33-40页 |
二、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的范围与特点研究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1页 |
一、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42-47页 |
二、 人文发展指数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三、 信息化水平与金融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三节 金融地理层级性的地理性质透视 | 第51-56页 |
一、 金融地理层级性是区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51-52页 |
二、 金融地理层级性演进的主要规律 | 第52-54页 |
三、 金融地理层级性是区域内外全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金融优势”与“顶端优势” | 第56-80页 |
第一节 区域分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金融优势‖与―顶端优势‖ | 第56-60页 |
一、 东西方分化的起源 | 第57-58页 |
二、 ―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的顶端优势 | 第58-59页 |
三、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欧洲的―顶端优势‖ | 第59页 |
四、 工业化时期美国和西欧的―顶端优势‖ | 第59页 |
五、 后工业时期金融大国的―顶端优势‖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劳动地域分工中产生的世界经济不均衡 | 第60-68页 |
一、 当今世界经济不均衡性 | 第60-62页 |
二、 金融体系效率差异是世界经济不均衡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62-65页 |
三、 后工业时代劳动地域分工格局 | 第65-68页 |
第三节 劳动地域分工中―顶端优势‖的形成机理 | 第68-72页 |
一、 在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下自然发展而成的金融体系 | 第68页 |
二、 政府提供与以金融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 第68-69页 |
三、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 | 第69-72页 |
第四节 当代金融地理层级中―顶端优势‖的功能及演进趋势 | 第72-80页 |
一、 后工业时代中高层级区域由―顶端优势‖获益日趋明显 | 第73-77页 |
二、 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外围‖特征将得以强化 | 第77-78页 |
三、 非物质部门的重要性在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不断加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金融危机的地理层级性与传播特征 | 第80-104页 |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 第81-86页 |
一、 经济危机理论 | 第82-84页 |
二、 金融危机理论 | 第84-85页 |
三、 金融危机爆发的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第二节 金融危机地理层级性特征 | 第86-96页 |
一、 不同金融地理层级诱发金融危机的起因不同 | 第86-90页 |
二、 不同金融地理层级金融危机发展路径不同 | 第90-94页 |
三、 危机的危害程度不同 | 第94-95页 |
四、 危机处理方式不同 | 第95-96页 |
第三节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地理层级性传播特征 | 第96-104页 |
一、 第一层级——金融危机从纽约到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传导 | 第96-97页 |
二、 第二层级——金融危机从金融中心向发达国家传导 | 第97-98页 |
三、 第三层级——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 | 第98-101页 |
四、 欧债危机是 2007-2008 年金融危机的延续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地理层级性 | 第104-126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 | 第104-118页 |
一、 中国金融深化度与产业结构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105-107页 |
二、 中国金融深化度与产业结构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107-109页 |
三、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109-110页 |
四、 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短期关系检验 | 第110-112页 |
五、 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动态分析 | 第112-118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 | 第118-122页 |
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 | 第118页 |
二、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118-120页 |
三、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120-122页 |
四、 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脉冲检验 | 第122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地理层级性 | 第122-126页 |
一、 中国金融地理层级性度量的指标选取与模型计算 | 第122-123页 |
二、 中国各金融层级性区域特点 | 第123-125页 |
三、 中国金融层级性影响因素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探讨 | 第126-140页 |
第一节 深化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 | 第126-129页 |
一、 转变政府在金融系统中的职能,进一步深化金融系统的市场化导向 | 第127页 |
二、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控系统性风险机制 | 第127-128页 |
三、 加强人才建设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金融发展综合环境提升 | 第129-131页 |
一、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实力 | 第129-130页 |
二、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制度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区域战略与策略 | 第131-140页 |
一、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充分利用香港高效金融体系带动内地金融经济发展 | 第131-134页 |
二、 集中全国之力,把北京、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 第134-135页 |
三、 以市场竞争推动二、三层级地区金融发展 | 第135-137页 |
四、 全国各层级金融中心格局与作用 | 第137-140页 |
结论 | 第140-144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140-142页 |
二、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2页 |
三、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后记 | 第150-1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