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序言 | 第11-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 第12-17页 |
(二)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论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的方法、目标和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19页 |
(三)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0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0页 |
(三)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上篇:总论篇 | 第21-71页 |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础理论 | 第21-36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 高等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属性 | 第21-22页 |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 | 第24-26页 |
一、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 第24页 |
二、 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 | 第24-25页 |
三、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25页 |
四、 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可持续提高,加快人力资源的转化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基础理论 | 第26-3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6-30页 |
二、 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30-36页 |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和主要成绩 | 第36-48页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 | 第36-40页 |
一、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动因 | 第36-37页 |
二、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 | 第37-40页 |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成绩 | 第40-48页 |
一、 初步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地方统筹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 第41页 |
二、 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 第41-42页 |
三、 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并存的教育投入体制 | 第42-44页 |
四、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 第44-45页 |
五、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46页 |
六、 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体系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48-56页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2页 |
一、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关系未理顺 | 第48-49页 |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待提高 | 第49页 |
三、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布局不均衡 | 第49-50页 |
四、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现冲突 | 第50-51页 |
五、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投入量仍显不足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2-56页 |
一、 官本位的行政化体制,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体制原因 | 第52-53页 |
二、 教育发展方式的粗放,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现实原因 | 第53-54页 |
三、 高等教育理念的滞后,是引发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想原因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及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 第56-62页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及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 第56-59页 |
一、 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 第56-57页 |
二、 德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 第57-58页 |
三、 日本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 第58页 |
四、 俄国高等资源教育配置的主要经验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9-62页 |
一、 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资源配置规划 | 第59-60页 |
二、 健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高校的机制 | 第60页 |
三、 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 | 第60-61页 |
四、 鼓励各高校在特色办学中追求发展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原则和对策 | 第62-71页 |
第一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62-66页 |
一、 一般性原则 | 第62-64页 |
二、 特殊性原则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66-71页 |
一、 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型体制 | 第66-68页 |
二、 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 | 第68-69页 |
三、 彻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 第69-71页 |
下篇:分论篇 | 第71-105页 |
第六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专题分析及政府角色定位 | 第71-85页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专题分析 | 第71-82页 |
一、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分析 | 第71-75页 |
二、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布局分析 | 第75-79页 |
三、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分析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 第82-85页 |
一、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推动者 | 第83页 |
二、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者 | 第83-84页 |
三、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的培育者 | 第84页 |
四、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的调节者 | 第84-85页 |
第七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着力点 | 第85-93页 |
第一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 | 第85-88页 |
一、 建立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参与机制 | 第85-86页 |
二、 扩大明确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分配教育资源的权限 | 第86页 |
三、 加大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力度 | 第86-87页 |
四、 加快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法律体系的步伐 | 第87-88页 |
第二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着力点 | 第88-93页 |
一、 构建以改善民生为基石的现代教育公共治理体制 | 第88-89页 |
二、 构建多种形式协调科学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 | 第89-90页 |
三、 构建适应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教育对外开放体制 | 第90页 |
四、 构建能力本位和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体制 | 第90-93页 |
第八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93-105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3-97页 |
一、 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相对落后 | 第93-94页 |
二、 公立高校产权不明晰 | 第94-96页 |
三、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不足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的遗留问题 | 第97-100页 |
一、 进一步明晰公办高校的教育产权 | 第97-98页 |
二、 落实民办与公办高校的同等地位 | 第98页 |
三、 明确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去向 | 第98-99页 |
四、 加快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政策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重构高等教育国有资产产权新体制 | 第100-103页 |
一、 重建高等教育国有资产管理结构 | 第100-101页 |
二、 重建高等教育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 第101-102页 |
三、 对高校国有资产试推行股份制运营 | 第102页 |
四、 构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产权体制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103-105页 |
一、 尽快明确民办学校事业法人身份 | 第103页 |
二、 稳步落实民办高校的法人财产权 | 第103-104页 |
三、 切实给予民办高校投资合理回报 | 第104页 |
四、 依法规范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后记 | 第111-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